漢語拼音:hǎi xīng
海星是棘皮動物門的壹綱,下分海燕和海盤車兩科,不過人們都俗稱其為海星或“星魚”。
海星主要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淺海底沙地或礁石上,我們對它並不陌生。然而,我們對它的生態卻了解甚少。海星看上去不像是動物,而且從其外觀和緩慢的動作來看,很難想象出,海星竟是壹種貪婪的食肉動物,它對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進化還起著非同凡響的重要作用。這也就是它為何在世界上廣泛分布的原因。
亦譯星魚;亦作sea star。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海星綱(Asteroidea)海生無脊椎動物的統稱,非屬魚類。體扁,星形。具腕。現存1,800種,見於各海洋,太平洋北部的種類最多。輻徑1?6?565公分,多數20?6?530公分(8?6?512吋)。腕中空,有短棘和叉棘覆蓋;下面的溝內有成行的管足(有的末端有吸盤),使海星能向任何方向爬行,甚至爬上陡峭的面。低等海星取食沿腕溝進入口的食物粒。高等種類的胃能翻至食餌上進行體外消化,或整個吞入。內骨骼由石灰骨板組成。通過皮膚進行呼吸。腕端有感光點。多數雌雄異體,少數雌雄同體;有的行無性分裂生殖。
顯帶目(Phanerozonia)的種類有明顯緣板,管足有吸盤,可能無肛門。包括大部分深海種,如信天翁海星(Albatrossaster richardi)產於6,035公尺(19,800呎)深處。泥海星(Ctenodiscus crispatus)輻徑約10公分,腕短鈍,體盤寬,黃色,在北部沿岸的泥底中數量多。腕長而較尖,邊緣有棘的北方屬如槭海星屬(Astropecten)、光海星屬(Psilaster)和砂海星屬(Luidia)。西印度群島最大的網瘤海星(Oreaster reticulatus)輻徑約50公分(20吋)。多產於印度洋-太平洋的線海星屬(Linckia),由壹小塊腕能長成壹個新個體。
有棘目(Spinulosa)有成簇的棘,管足有吸盤,但叉棘罕見。歐洲多石海底常見駝海燕(Asterina gibbosa)。北方的輪海星屬(Crossaster)和太陽海星屬(Solaster)有許多短腕,體盤較寬。棘輪海星(Crossaster papposus)有15個腕。鉗棘目(Forcipulata)有帶長柄的雙瓣叉棘,棘具保護或取食作用。在淺水中取食雙殼類的常見的種類,有分布在北歐的紅海盤車(Asterias rubens),從白令海到朝鮮半島的多棘海盤車(A. amurensis)。北美西海岸的短刺豆海星(Pisaster brevispinus)長65公分(26吋),為世界上最大的海星之壹,取食沙錢海膽等。阿拉斯加到加利福尼亞的多腕葵花海星(Pycnopodia helianthoides)有15?6?524個腕。中美的菊海星屬(Heliaster)腕最多達50個。
捕食Protoreaster nodosus,海星的壹種。
人們壹般都會認為鯊魚是海洋中兇殘的食肉動物。而有誰能 想到棲息於海底沙地或礁石上,平時壹動不動的海星,卻也是食 肉動物呢!不過實際上就是這樣。由於海星的活動不能像鯊魚那 般靈活、迅猛,故爾,它的主要捕食對象是壹些行動較遲緩的海 洋動物,如貝類、海膽、螃蟹和海葵等。它捕食時常采取緩慢迂 徊的策略,慢慢接近獵物,用腕上的管足捉住獵物並將整個身體 包住它,將胃袋從口中吐出、利用消化酶讓獵獲物在其體外溶解 並被其吸收。
我們已知海星是海洋食物鏈中不可缺少的壹個環節。它的捕 食起著保持生物群平衡的作用,如在美國西海岸有壹種文棘海星 時常捕食密密麻麻地依附於礁石上的海虹(談菜)。這樣便可以 防止海虹的過量繁殖,避免海虹侵犯其他生物的領地,以達到保 持生物群平衡的作用。 在全世界有大約2000種海星分布於從海間帶到海底的廣闊領 域。其中以從阿拉斯加到加利福尼亞的東北部太平洋水域分布的 種類最多。
海星與海參、海膽同屬棘皮動物。它們通常有五個腕 但也有四六個,有的多達40個腕,在這些腕下側並排長有4 列密 密的管足。用管足既能捕獲獵物,又能讓自己攀附巖礁,大個的 海星有好幾千管足。海星的嘴在其身體下側中部,可與海星爬過 的物體表面直接接觸。海星的體型大小不壹,小到2·5厘米、大 到90厘米,體色也不盡相同,幾乎每只都有差別,最多的顏色有 桔黃色、紅色、紫色、黃色和青色等。
在自然界的食物鏈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常常展開生與 死的較量。為了逃脫海星的捕食,被捕食動物幾乎都能做出逃避 反應。有壹種大海參,每當海星觸碰到它時,它便會猛烈地在水 中翻滾,趁還未被海星牢牢抓住之前逃之夭夭。扇貝躲避海星的 技巧也較獨特,當海星靠近它時扇貝便會壹張壹合地迅速遊走。 有種小海葵每當海星接近它時,它便從攀附的礁石上脫離,隨波 逐流,漂流到安全之地。這些動物的逃避能力是從長期進化中產 生的。避免了被大自然所淘汰的命運。
盡管海星是壹種兇殘的捕食者,但是它們對自己的後代都溫 柔之至。海星產卵後常豎立起自己的腕,形成壹個保護傘,讓卵 在內孵化,以免被其他動物捕食。孵化出的幼體隨海水四外漂流 以浮遊生物為食,最後成長為海星。
海星的食物是貝類。當海星想吃貽貝時,會先用有力的吸盤將貝殼打開,然後將胃由嘴裏伸出來,吃掉貽貝的身體。所以,海星的經濟價值並不大,只能曬幹制粉作農肥。由於它捕食貝類,故而對貝類養殖業十分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