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病理學術語解釋百科全書

病理學術語解釋百科全書

病理術語的解釋主要有以下幾種常見的:

適應:指細胞、組織、器官和生物體對持續的內外刺激的非破壞性反應。

2.肥大:細胞、組織或器官體積的增大稱為肥大。組織和器官的肥大通常是由實質細胞的肥大引起的,它可能伴隨著細胞數量的增加。

3.增生:器官或組織中實質細胞數量的增加稱為增生。增生可以增加組織和器官的體積。

4.萎縮:指已經正常發育的實質細胞、組織或器官的體積減少,萎縮的器官常伴有細胞數量的減少。

5.化生:將壹個分化成熟的細胞轉化為另壹個具有相似特性的分化成熟細胞的過程。

6.線粒體通透性移位:線粒體損傷常導致線粒體內膜形成高導電通道,稱為線粒體通透性移位。

7.自由基:具有不成對外層電子的化學基團。主要包括羥基自由基(OH。)、總羥基自由基(HO2。)、超氧離子(O2-)、CCl3。自由基和不是自由基的過氧化氫(H2O2)。前三種被稱為活性氧基團。

8.髓鞘圖是指質膜和/或細胞器膜中脂質片段的螺旋或同心層狀卷曲。可見於不可逆的細胞損傷。

9.細胞水腫:或稱水腫性變性,是細胞損傷中最早出現的病理改變,是由於線粒體損傷導致ATP生成減少,細胞膜Na+-K+泵功能障礙,導致細胞內鈉離子和水的過度蓄積。常見於缺氧、感染、中毒時的心、肝、腎等器官實質細胞。

10.脂肪變:中性脂肪(甘油三酯)積聚在非脂肪細胞的細胞質中,稱為脂肪變性,多發生於肝細胞、心肌細胞、腎小管上皮細胞等。

11.虎斑心:心肌脂肪改變時,脂肪改變的心肌呈黃色,與未損傷的紅色心肌交替排列,形成虎皮樣條紋,稱為“虎斑心”。

12.脂肪浸潤:指心外膜下脂肪過多並向心肌內延伸,由於延伸的脂肪組織的擠壓,心肌收縮變弱,稱為心肌脂肪浸潤。在高度肥胖的人或喝啤酒過多的人身上發現,他們大多沒有明顯的癥狀。嚴重者可能因心力衰竭猝死。

13.黃色瘤:吞噬大量膽固醇的巨噬細胞的細胞質呈泡沫狀。這些細胞可以在皮膚下成簇出現,形成腫瘤樣腫塊,稱為黃色瘤。

14.拉塞爾小體:漿細胞合成的免疫球蛋白積聚在內質網中,使內質網明顯擴張,形成大的均質嗜酸性包涵體,稱為拉塞爾小體。

15.澱粉樣變:指細胞外基質中澱粉樣蛋白的異常沈積。澱粉樣蛋白是粘多糖結合的蛋白質,遇碘染成紅棕色,遇硫酸呈藍色,類似澱粉遇碘的反應,故名澱粉樣蛋白。顯微鏡下,HE切片的特征是紅色的均質沈積物,通常分布在細胞間、小血管基底膜下或沿網狀纖維支架分布。

16.玻璃體變性:蛋白質積聚在細胞或基質中,呈均勻的嗜酸性染色,半透明,稱為玻璃體變性,或透明變性。可分為細胞內玻璃體變性、纖維結締組織玻璃體變性和小動脈壁玻璃體變性。

17.粘液樣變性是指基質中粘多糖和蛋白質的積聚。常見於間葉性腫瘤、風濕病、動脈粥樣硬化等。鏡下,基質疏松,灰藍色黏液基質中散在許多突起的星形纖維細胞。

18.脂褐素:自噬體中未消化的細胞器碎片。脂褐素只代表自由基損傷和脂質過氧化的結果,通常存在於老年人、營養不良和慢性消耗性病人的肝細胞、心肌細胞和神經元中,故稱為老年激素和消耗性性激素。

19.含鐵血黃素:是血紅蛋白代謝的衍生物。紅細胞或血紅蛋白被巨噬細胞吞噬後,來自血紅蛋白和蛋白質的Fe3+被溶酶體消化,形成電鏡下可見的鐵蛋白顆粒,部分鐵蛋白顆粒聚集成光鏡下可見的大小不壹的金黃色或棕黃色顆粒,為屈光性。含鐵血黃素通常存在於骨髓、肝臟和脾臟的巨噬細胞中。普魯士藍對藍色有反應。

20.心力衰竭細胞:長期復發性心力衰竭患者,因毛細血管破裂而漏出或出血的紅細胞被肺內巨噬細胞吞噬後以含鐵血黃素的形式沈積。這種含有含鐵血黃素的巨噬細胞,出現在左心衰患者的肺和痰液中,稱為心衰細胞。

21.病理性鈣化:骨骼、牙齒以外的組織有固體鈣鹽沈積,稱為病理性鈣化。

22.營養不良性鈣化:指繼發於局部組織壞死和異物的異常鈣沈積,可見於結核壞死竈、脂肪壞死竈、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血栓等。

23.轉移性鈣化:是指全身鈣磷代謝紊亂,血鈣、血磷增加而引起的某些組織內鈣鹽沈積。可見於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和維生素D過量。轉移性鈣化鈣鹽常沈積在正常的泌酸部位,如肺泡壁、腎小管基底膜和胃粘膜上皮。

24.壞死是活體局部組織和細胞的死亡。壞死後,細胞和組織不僅代謝停止,功能喪失,而且細胞內滲出物質,引起周圍組織的炎癥反應。可由自溶或異溶引起。

25.固縮:之所以稱為固縮,是因為壞死的細胞核失水,染色質濃縮,細胞核變小,呈嗜堿性。

26.核碎裂(karyorrhexis):由於核染色質和核膜的解體,細胞核斷裂,核膜可因核凝聚而碎成碎片。

27.核溶解:是由於非特異性脫氧核糖核酸酶和蛋白酶激活分解核DNA和核蛋白,核染色質嗜堿性下降,死核在65,438+0-2天內完全消失。

28.凝固性壞死:當蛋白質凝固,溶酶體酶水解較弱時,壞死區呈灰黃色,幹燥堅實,稱為凝固性壞死。多見於心、肝、腎、脾等器官。壞死組織和健康組織之間的界限很明顯。顯微鏡下,細胞結構消失,但組織輪廓保留。

29.液化性壞死:由於壞死組織中可凝固的蛋白質較少,或壞死細胞和浸潤的中性粒細胞釋放大量水解酶,或組織富含水分和磷脂,細胞組織容易溶解液化,稱為液化性壞死。

30.幹酪樣壞死:這是壹種特殊類型的凝固性壞死。肉眼呈淡黃色,柔軟細膩,因奶酪而得名。主要見於肺結核。在顯微鏡下,原來的組織結構完全解體破壞,呈現出無定形顆粒狀的紅色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