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林肯為了練口才,徒步30英裏,到壹個法院去聽律師們的辯護詞,看他們如何論辯,如何做手勢,他壹邊傾聽,壹邊模仿。他聽到那些雲遊八方的福音傳教士揮舞手臂、聲震長空的布道,回來後也學他們的樣子。他曾對著樹、樹樁、成行的玉米練習口才。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少年時曾患有口吃病,但他不被困難所嚇倒。為了克服口吃,練就口才,他常常朗誦、慢讀課文,為了準確發音,他對著鏡子糾正嘴和舌根的部位,嚴肅認真,壹絲不茍。
我國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演講家肖楚女,更是靠平時的艱苦訓練,練就了非凡的口才。肖楚女在重慶國立第二女子師範教書時,除了認真備課外,他每天天剛亮就跑到學校後面的山上,找壹處僻靜的地方,把壹面鏡子掛在樹枝上,對著鏡子開始練演講,從鏡子中觀察自己的表情和動作,經過這樣的刻苦訓練,他掌握了高超的演講藝術,他的教學水平也很快提高了。1926年,他年方30,就在毛澤東同誌主辦的廣州農***動講習所工作,他的演講至今受到世人的推崇。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不僅有超群的數學才華,而且也是壹位不可多得的“辯才”。他從小就註意培養自己的口才,學習普通話,他還背了唐詩四五百首,以此來鍛煉自己的“口舌”。
這些名人與偉人為我們訓練口才樹立了光榮的榜樣,我們要想練就壹副過硬的口才,就必須像他們那樣,壹絲不茍,刻苦訓練,正如華羅庚先生在總結練“口才”的體會時說的:“勤能補拙是良訓,壹分辛苦壹分才。”
練口才不僅要刻苦,還要掌握壹定的方法。科學的方法可以使妳事半功倍,加速妳口才的形成。當然,根據每個人的學識、環境、年齡等等的不同,練口才的方法也會有所差異,但只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加上持之以恒的刻苦訓練,那麽妳就會在通向“口才家”的大道上迅速成長起來。
我們在此介紹幾種符合同學們特點,簡單、易行、見效的口才訓練方法。
(1)速讀法
這裏的“讀”指的是朗讀,是用嘴去讀,而不是用眼去看,顧名思義,“速讀”也就是快速的朗讀。
這種訓練方法的目的,是在於鍛煉人口齒伶俐,語音準確,吐字清晰。
方法:找來壹篇演講辭或壹篇文辭優美的散文。先拿來字典、詞典把文章中不認識或弄不懂的字、詞查出來,搞清楚,弄明白,然後開始朗讀。壹般開始朗讀的時候速度較慢,逐次加快,壹次比壹次讀得快,最後達到妳所能達到的最快速度。
要求:讀的過程中不要有停頓,發音要準確,吐字要清晰,要盡量達到發聲完整。因為如果妳不把每個字音都完整的發出來,那麽,如果速度加快以後,就會讓人聽不清楚妳在說些什麽,快也就失去了快的意義。我們的快必須建立在吐字清楚、發音幹凈利落的基礎上。我們都聽過體育節目的解說專家宋世雄的解說,他的解說就很有“快”的功夫。宋世雄解說的“快”,是快而不亂,每個字,每個音都發得十分清楚、準確,沒有含混不清的地方。我們希望達到的快也就是他的那種快,吐字清晰,發音準確,而不是為了快而快。
速讀法的優點是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手頭有壹篇文章就可以練習。而且還不受人員的限制,不需要別人的配合,壹個人就可以獨立完成。當然妳也可以找壹位同學聽聽妳的速讀練習,讓他幫助挑妳速讀中出現的毛病。比如哪個字發音不夠準確,那個地方吐字還不清晰,等等,這樣就更有利於妳有目的地進行糾正、學習。妳還可以用錄音機把妳的速讀錄下來,然後自己聽壹聽,從中找出不足,進行改進。如果有老師指導就更好了。
(2)背誦法
同學們都背誦過課文。有詩歌、有散文、有小說。背誦的目的是各有不同的。有的是因為老師要求必須背誦,而不得不背,以完成老師交給的學習任務;也有的是為了記憶下某個名詩、名句,以此來豐富自己的文學素養。而我們提倡的背誦,主要的目的是在於鍛煉我們的口才。
我們要求的背誦,並不僅僅要求妳把某篇演講辭、散文背下來就算完成了任務,我們要求的背誦,壹是要“背”,二還要求“誦”。這種訓練的目的有兩個:壹是培養記憶能力,二是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記憶是練口才必不可少的壹種素質。沒有好的記憶力,要想培養出口才是不可能的。只有大腦中充分地積累了知識,妳才可能張口即出,滔滔不絕。如果妳大腦中是壹片空白,那麽妳再伶牙俐齒,也無濟無事。記憶與口才壹樣,它並不是壹種天賦的才能,後天的鍛煉對它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背”正是對這種能力的培養。
“誦”是對表達能力的壹種訓練。這裏的“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朗誦”。它要求在準確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聲情並茂的表達。
背誦法,不同於我們前面講的速讀法。速讀法的著眼點在“快”上,而背誦法的著眼點在“準”上。也就是妳背的演講辭或文章壹定要準確,不能有遺漏或錯誤的地方,而且在吐字、發音上也壹定要準確無誤。
其方法是:第壹步,先選壹篇自己喜歡的演講辭、散文、詩歌;第二步,對選定的材料進行分析、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是要花點工夫的,需要我們逐句逐段地進行分析,推敲每壹個詞句,從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並激發自己的感情;第三步,對所選的演講辭、散文、詩歌等進行壹些藝術處理,比如找出重音、劃分停頓等,這些都有利於準確表達內容;第四步,在以上幾步工作的基礎上進行背誦。在背誦的過程中,也可分步進行。首先,進行“背”的訓練。也就是先將文章背下來。在這個階段不要求聲情並茂。只要能達到熟練記憶就行。並在背的過程中,自己進壹步領會作品的格調、節奏,為準確把握作品打下更堅實的基礎。第二,是在背熟文章的基礎上進行大聲朗誦。將妳背熟的演講辭、散文、詩歌等大聲地背誦出來,並隨時註意發聲的正確與否,而且要帶有壹定的感情。第三,是這個訓練的最後壹步,用飽滿的情感,準確的語言、語調進行背誦。
這裏的要求是準確無誤地記憶文章,準確地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比如,我們要背誦高爾基的《海燕》,我們首先就應明白,這是篇散文詩。它是在預報革命的風暴即將來臨,謳歌的是海燕——無產階級戰士的形象。整篇散文詩都是熱烈激亢的,表達了革命者不可遏止的憎愛分明。那麽我們在朗誦《海燕》時就要抓住這個基調。當然僅僅抓住作品的基調還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對作品進行壹些技巧上的處理,比如劃分段落、確定重音、停頓等等。平平淡淡,沒有波瀾,沒有起伏,壹調到底的朗誦是不會成功的。有些人在背誦《海燕》時把握了它激昂奮進的基調,卻沒有註意朗誦技巧,開口就定在最高的音上,結果到了表達感情的最高點時,就只能是聲嘶竭力。我們說這也是把握欠準確的緣故。如果對作者的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有了準確的把握,那麽就不會犯類似的錯誤了。
這個訓練最好能有老師的指導,特別是在朗誦技巧上給些指導。如果沒有這個條件,也可以找同學幫助,請同學聽自己背誦,然後指出不足,使我們在改進時有所依據,這對練口才很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