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朋友圈裏都是野瓜的照片,照片下面神奇的跟了壹系列完全相似的評論。主題無非就是想吃,想回憶童年。
02
?野生紅薯在百度百科上的定義是這樣的:野生紅薯,又名紅薯泡,全株有奶,長10多米。它生於地面,觸地易產生毛狀不定根,形似巨型蜈蚣,故又稱蜈蚣。看起來像枇杷。但是對於無數的農村孩子來說,野紅薯的美,不是這些簡單理性的文字可以形容的。
03
我老家在川東北農村。初夏時節,街坊裏開始唱起了“六月六,地瓜熟了”的民謠。無數的孩子偷偷溜出家門,躲避父母家人的嚴密監管,成群結隊地來到田野裏開始尋找野生紅薯。野生紅薯的生命力極其頑強:無論在田埂上,田間,石板上,河溝裏。只要有壹點點土壤的地方,就能枝繁葉茂:壹條長長的藤蔓彎彎曲曲,綠葉掩映,小小的野瓜靜靜地躲在樹葉下,等人來采摘!
?在尋找采摘的過程中,四川話給了壹個很形象的詞:Pen(壹個音)紅薯;我實在找不出鋼筆這個字怎麽寫。大致的動作是:雙手放在葉子上,像花柳壹樣放在兩邊,露出下面的東西。
說到這裏,不得不說四川話很有意思。比如“聰明”叫“精靈”,瞬間感覺活潑靈動。再比如“傘”叫“撐花”,下雨天讓人多了很多靈氣和意境。那麽筆紅薯的過程不僅僅是壹個動作總結,更像是壹次迫不及待想要找到的美好搜索。
04
作為壹個80後的農民孩子,我們童年所擁有的不僅僅是玩耍的快樂,還有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的各種勞動。幹不了的時候,放牛割草就是最普通的勞動任務!我最喜歡的夏天活動是割草。即使對蛇和野蜂有天生的恐懼,紅薯的誘惑最終還是戰勝了壹切膽怯。
每天下午五點,我就背著籃子出發了。尋找那種沒有粗根和茅草的野草聚集區,做好仔細調查是否有野瓜野藤的準備,再決定這個區域是否適合作戰。壹旦發現目標,迅速扔掉籃子,從離地2厘米處切開,避免切到水果。當密密麻麻的紅薯葉露出地面時,扔下鐮刀,用筆劃開葉子,找到紅薯,仔細分辨是“母紅薯”還是“食用熟紅薯”,然後小心翼翼地拔出來,放進自制的桐葉口袋裏。背包裏放壹袋草,開始“開辟”下壹個戰場,以此類推,直到割草任務完成。
回家後,用清水把野紅薯上的土沖洗幹凈,迫不及待地放進嘴裏。甜汁隨著吞咽進入胃裏,瞬間感覺毛孔都活了。
當然,等結果豐富了,我們會把兩端的花梗摘下來,放在鍋裏,撒上壹點糖。像過年壹樣激動人心:先請奶奶嘗嘗,再請爸爸媽媽嘗嘗。而且他們只吃壹個就壹直很飽,我也很開心的把它拉到壹邊,開始壹個人吃。
05
很長壹段時間,我以為父母和奶奶真的不愛吃這種野果。直到現在,我也開始給女兒吃清蒸魚的嫩部分。當我出差,把所有有用的東西都帶給孩子的時候,我才明白,無論物質多麽匱乏,我們的父母總是習慣優先考慮壹切優勢資源來滿足孩子。他們總是在奉獻的天平上加上各種砝碼,不是為了傳承,不是為了責任,而是發自內心的深愛,發自血肉的緊密聯系。
06
說真的,就像朋友圈朋友的評論:我真的好想再去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