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的由來
壹般來說,小年是相對小年而言的
小年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又稱謝棗、棗棗節、棗王節、棗棗節。
小年是人們祭竈的日子。還有壹個關於祭竈的傳說。因為家家戶戶都有竈,所以玉帝在每家每戶都派駐了壹個竈神,監督檢查他這壹年的所作所為。小年那天,竈神會把這壹年的善惡報給玉帝,讓玉帝獎懲。所以家家戶戶祭竈的時候,都要用火把關東糖融化,抹在竈神的嘴上。
祭竈節其實是家家戶戶送竈神上天的節日。如果有對竈神的告別,第二天就會有迎接竈神的儀式。除夕夜,竈王爺會帶著神靈來到人間拜年,當天會有“接竈”和“接神”的儀式。
擴展數據:
這個節日非常有趣。日期不確定,有的地方是臘月二十三,有的地方是臘月二十四。但無論如何,辛苦了差不多壹整年的人,都會打算過壹個舒服的新年。
小年是中國新年的開始。
“二十三、蜜瓜棒”
《過年歌謠》傳遍全國。雖然有些詞略有不同,但第壹句幾乎都是“二十三,蜜瓜粘”。因此,“吃蜜瓜”是小年非常重要的習俗。
蜜瓜的主要原料是麥芽糖,加壹些黃米煮。它非常粘。如果把它拉長成長條,就叫做“關東糖”。揉成扁圓形,就叫“糖瓜”。
蜜瓜冬天可以放在外面。由於天氣寒冷,蜜瓜凝固得非常牢固,但裏面還有壹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涼涼的,脆脆的,甜甜的,別有風味。
古代蜜餞瓜又叫“膠牙琺瑯”,“琺瑯”就是糖,名字介紹了這種糕點的粘性。大詩人白居易寫道,“過了年夜飯,要推藍尾酒,過了春菜,要勸膠牙先用”,說明這種糖在當時已經是很流行的時令食品了。
祭竈送竈王。
蜜瓜還有壹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在臘月二十三作為“祭竈”物品給“竈神”。
“竈神”又叫竈王、廚王。民間壹直有個傳說:“竈神”原是平民張生,娶妻後終日飲酒作樂,最後淪落為乞討為生。有壹天,他在前妻家門口乞討,羞愧難當,壹頭紮進竈底燒死了。
玉帝知道這件事後,認為自己還有羞恥感,還算不錯到最後。由於他死在鍋底,所以被封為竈王爺。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神報各家的吉兇,然後在除夕或者正月初壹回去。
民間年畫中畫的“竈神”總是壹位心地善良的老人,有時還配有“竈王爺奶奶”的畫像。按照習俗,人們要在小年祭竈神,並帶壹盤蜜瓜。
具體儀式大概就是脫下舊像,用稻草給竈王爺綁壹匹草馬,在竈王爺嘴上粘壹個粘乎乎的蜜瓜,然後和草馬壹起燒,也就是“辭職竈”。
民俗學專家肖方表示,祭竈是傳統小年的重要節日習俗,竈王爺的名號出現在戰國時期。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碰到對方。人們擔心竈神會打小報告,於是和它套近乎,俗稱“梅棗”。在給竈神獻竈糖的時候,祈禱“又甜又辣,竈神莫言”,期待他後天多說好話。
參考資料:
人民網_閑言“小年”:為什麽它的日期不壹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