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層緊貼蛋殼膜的外表,約占蛋殼厚度的1/3。它由許多密集排列的小乳突組成,稱為乳突。乳突的乳突稱為乳突,每個乳突基部中央有壹個深色的乳突生長核,可稱為球節。乳頭之間的間隙稱為乳頭間隙。球節下面還有壹層。
外層約占蛋殼厚度的2/3,由內向外由許多近乎平行、緊密排列的棱形有機基質組成。在徑向剖面上具有類似沈積巖的層狀結構,故稱為層狀棱柱層,其基本單位為棱柱,棱柱內可見生長線,或稱斷續線。蛋殼的最外層是角質層和表面結晶層。在乳突層和層狀棱柱層中,蛋殼表面有細管狀氣孔和開放氣孔。
4.5.4.2恐龍蛋蛋殼的礦物成分和化學成分
恐龍蛋殼的主要礦物成分為方解石,呈自生或填充粒狀結構,平均含量為88.5%;次要礦物應時含量為2.0% ~ 4.37%,斜長石平均含量為2.5%,鉀長石或微斜長石含量約為65438±0%。微量礦物,如蒙脫石、伊利石、絹雲母、黑雲母、鐵、有機質等粘土礦物僅占總量的1% ~ 4%。壹些次要和微量礦物可能是次生充填物。
恐龍蛋蛋殼的主要化學成分是CaO,平均含量為46.16%。次要化學成分二氧化矽,平均含量為5.48%;Al2O3的平均含量為65438±0.72%;MgO平均含量為0.894%;Fe2O3的平均含量為0.373%;FeO的平均含量為0.60%;K2O的平均含量為0.19%;Na2O的平均含量為0.15%;MnO的平均含量為0.141%。P2O5和TiO2的含量低。有機碳含量為0.44% ~ 2.77%。
4.5.4.3恐龍蛋蛋殼中的微量元素
恐龍蛋蛋殼中的微量元素有Sr(鍶)、Mn(錳)、Ba(鋇)、La(鑭)、Zn(鋅)、B(硼)、V(釩)、As(砷)、Co(鈷)、Ga(鍺)、Ir(銥)、Ni(鎳)。釩、鋇、硼、錳、鋅等元素主要分布在球果層,蛋殼中也含有銅、鎳、鈦等元素。Sr主要賦存於層狀棱柱層中,Sr含量極高,平均為5532×10-6,與地殼Sr豐度值(375×10-6)及圍巖和恐龍蛋Sr含量(120× 10-6 ~ 452)有關。蛋殼中鍶的含量從下往上逐漸增加。Sr/Ba比值較高,壹般為15.28 ~ 56.67。
鋅、鉛、砷、鋇等微量元素,尤其是鉛、砷,對生物有毒害和汙染作用。蛋殼中的Ba、Mn、Zn含量遠高於自然界某些動物中相應元素的下限,影響蛋殼的形成和胚胎的正常發育,生理功能失調,使恐龍無法正常繁殖。
4.5.4.4恐龍蛋殼的碳氧同位素特征
由於蛋殼的碳同位素組成與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有因果關系,因此研究恐龍蛋殼的碳同位素組成和碳源是正確分析古環境的方法之壹。盆地內恐龍蛋δ13C,平均值為-6.57‰。高溝組平均值為-6.72‰,馬家村組平均值為-6.43‰。結果表明,δ13C值自下而上隨時代增加,與廣東南雄和山東萊陽恐龍蛋δ13C值隨時代減少的情況不同,與陜西楊珊、蒙古國和地中海沿岸地區的δ13C值非常相似或接近,且顯著高於廣東南雄、西班牙、法國和美國。
朱光有(2000)認為該地區植物以C3植物為主,C4植物次之,並計算出C3植物占總數的665,438+0%,認為該地區當時為低緯度亞熱帶氣候區。
西峽恐龍蛋平均δ18O為-5.76‰,高溝組為-5.74‰,馬家村組為-5.78‰。結果表明,δ18O值與陜西萊陽、楊珊和法國是相似的,而與廣東南雄、蒙古和西班牙有較大差異。西峽的蛋殼富含重氧,而南雄的相對貧重氧,δ18O平均值為-5.76‰,表明西峽的恐龍蛋在成巖階段經歷了比南雄更劇烈的變化。西峽恐龍蛋蛋殼的氧同位素組成自下而上,δ18O值變化不大,平均相差僅0.04‰,表明當時的氣候環境相對穩定。
根據Keith (M.L .)和Weber (F.) (1964),西夏蛋殼的計算結果都在Z
4.5.4.5恐龍蛋蛋殼的物質組成
恐龍蛋蛋殼中的物質成分包括巖石、常規礦物、礦物晶體和罕見的恐龍胚胎骨骼。
西峽盆地蛋殼內巖石主要為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粉砂巖及含礫粉細砂巖,多為粉砂質或泥質細粒結構,含礫粉細砂巖為不等粒結構。
恐龍蛋蛋殼中的礦物成分有應時、微斜長石、斜長石和方解石。其次是黑雲母、白雲母、磷灰石、榍石、黃銅礦、磁鐵礦、坡縷石、重晶石等。膠結物主要為鈣質和泥質,其次為少量鐵質。
少數蛋殼的礦物成分比較特殊,它們全部或部分被粗大的方解石晶體填充。
填料的主要化學成分是Cao、SiO2、Al2O3、Fe2O3和MgO。次要的是二氧化鈦、K2O、氧化鐵和氧化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