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截圖《舌尖上的中國》陳曉卿CFP。
壹部紀錄片正在全國悄然傳播。是舌尖上的中國。直到昨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這部紀錄片的導演陳曉卿仍難掩激動之情。陳曉卿說,他“帶著對食物的尊重和熱愛制作了這部紀錄片”,所以他傳達的不僅僅是美食,還有壹種感動。他說:“往往在最偏僻、最封閉的廚房裏,妳能品嘗到最美好的人類味道。”
吃的味道
傳承不同地區的文化
當漁網慢慢拉起時,鏡頭快速跳轉,講述其他地方的捕魚場景...在紀錄片中,這種類似的畫面經常出現,讓觀眾欲罷不能。而很多鮮為人知的習俗讓觀眾大開眼界。比如古代雲南、貴州的“新米節”,新米下來的時候,人們會舉行儀式,把米儲藏在倉房裏;新生兒來了,親戚朋友帶的禮物是大米。
同壹種食物在南北方流行,在不同地域嫁接組合,誕生了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食物。陳曉卿告訴記者:“我們實際上是用‘吃’來傳達不同地區的不同文化。我們拍下了食物的差異和相似之處。比如北方有冷面,南方有米粉,是米粉食品的不同品種。比如桂林米粉,可能來源於秦始皇指揮軍隊修建靈渠,北方面條在桂林有了新的形式——米粉。從飲食的角度,可以看出中國是壹個統壹的國家。”
品味生活
人類的味道還是在遠處
有觀眾表示,紀錄片充滿溫情;有觀眾被紀錄片顛覆了:中國美食的博大精深,壹直被認為是琳瑯滿目的菜系或技藝高超的廚師,但最重要的壹點——美食背後勞動人民的淳樸和智慧卻被忽略了。
為了制作這部紀錄片,陳曉卿和他的團隊去了近65,438+000個地方,耗時近壹年。很多美食專家和文人也被作為智囊,用索尼F3高清相機拍攝。用陳曉卿的話說,《舌尖上的中國》是對中國本土飲食文化的致敬。
陳曉卿說:“中國人熱愛食物,因為他們熱愛生活。廚師是分等級的,不分食材,天天吃美食不代表這種生活方式是高尚的。偉大的味覺會變弱,往往在最偏僻閉塞的廚房裏,妳能品嘗到人類最美好的味道。”
觸動情感
味道裏有鄉愁。
這部以美食為主題的紀錄片,是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第壹部高端美食紀錄片。但這樣的選擇,不僅僅是因為導演陳曉卿是壹個吃貨,更是因為他希望通過美食的窗口,讓海內外觀眾領略中國美食之美,進而感知中國的文化底蘊和社會變遷。
這部紀錄片記錄了許多普通工人的工作。農婦壹大早帶著家人去摘辣椒;漁民踩著高蹺捕魚...紀錄片裏有壹個故事:浙江慈城空巢老人最幸福的時刻,是他們的兒孫從寧波回來,為他們做好吃的年糕。壹家人坐在壹起,吃著年糕,聊著家人,其樂融融。然而,短暫的團聚後,兒孫們分別駕車離去,留下老兩口在家。
因為這種情感內容,很多海外遊子熱淚盈眶,觸動心弦,稱為“鄉愁”。
“舌尖”效應:壹部電視紀錄片居然帶火了壹個行業。
自《舌尖上的中國》播出以來,“舌尖”已經成為目前最火的詞匯之壹。網友們自發打造了地方版的《舌尖》和高校版的《舌尖》...這個借助網絡媒體成功推廣傳統媒體節目的案例,吸引了眾多網絡營銷者的關註。
曾在網絡上成功推廣過《宮中後妃》、《宮鎖珠簾》等項目的傳播研究者李羅表示,這部紀錄片的主題非常好,因為美食是最容易被社會各界接受的話題。其次是延伸了各種話題,比如各地觀眾看完後開始自發創作舌尖上的美食,為紀錄片的火爆帶來了口碑效應。第三,網購的推廣也是壹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長期在微博從事營銷的俊峰文化公司高級營銷總監容指出,淘寶數據顯示,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於04年5月14日播出後的五天內,* * 5844791人到淘寶尋找零食特產,搜索次數達到4710000,搜索量增長13.54。5月24日,淘寶推出《舌尖上的淘寶》,收集了幾十個以紀錄片形式播出的美食特色。短短24小時,超過365,438+00,000人關註“舌尖上的淘寶”,瀏覽量65,438+00,000,成交7萬多。在此帶動下,支付寶在食品相關類目的成交額達到21.95萬元,環比增長16.7438+0%。所以,雖然《舌尖上的中國》並沒有刻意進行這次營銷,但是在互聯網上的強大影響力帶來了難以想象的後續推廣,而《舌尖上的中國》也從中受益。
舌尖上的反思好的營銷模式就是抓住人心。
其實《舌尖上的中國》還沒播,微博裏就有很多人在說。5月14日上午10點,陳曉卿在微博上傳了“山水臘肉”的海報,並以異常低調的語氣寫道:“今晚沒事就看看吧。不醜,真的。請幫幫我。”海報上有播出時間、頻道和影片鏈接。
直白誠懇的態度讓這條微博迅速被轉發數萬次。
俊峰文化公司高級營銷總監榮表示,雖然這部紀錄片並沒有刻意在微博中進行營銷和推廣,但是導演的壹條微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她指出,當時電影《花兒》中的鏈接針對性很強,不僅吸引了很多以美食為主題的“吃貨”,也展現了不同於以往紀錄片的更國際化的敘事方式,在微博中吸引了文化人。此外,陳曉卿作為紀錄片導演和美食專欄作家,擁有超過10萬的粉絲,他被許多文人朋友轉發。所以紀錄片還沒播出就已經積累了不錯的口碑。
隨著紀錄片的火爆,很多觀眾開始在網上激烈討論。壹方面是紀錄片本身,另壹方面產生了壹個“反小費”的話題——食品安全。在榮看來,這種討論也是紀錄片受歡迎的動力。“爭論越多,觀眾的好奇心就越強,也就越多人願意看這部電影。”
“隨波逐流”已經成為現代生活的壹種常態。陳曉卿說:“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中國原有的大家庭也在發生變化。通過吃的故事,展現普通中國人的生活,《舌尖上的中國》有著厚重的歷史感。”
其實《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在國內受歡迎,在國外也很受歡迎。央視紀錄片頻道總監劉雯透露,他們已經與德國、韓國、日本、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傳播機構達成銷售協議或意向。
李羅說:“《舌尖》的成功可能有壹些偶然的原因,但其方法值得研究和借鑒,這將有助於傳統媒體在與網絡媒體的競爭中找到有利的發展機遇。”
幕後故事
電視上的食物
“我吃不下。”
陳曉卿說,享受美食和制作美食節目是兩回事。壹道菜出來,壹定要先拍下來,吃的時候壹定是涼的。沒時間就不能吃。
陳曉卿還透露了壹個小秘密:其實電視上很多好吃的東西只是好看卻不能吃。“壹個美味的食物,妳希望它在視覺上給觀眾新鮮刺激,最好是趁它還沒熟。以前有個很好的朋友叫艾米,現在已經出了幾本書。後來,我去她家吃飯。清蒸魚非常漂亮,但當我放下筷子時,魚是生的。妳在雜誌上看到很多東西,其實都是不成熟的。”
《舌尖上的中國》執行導演任昌臻透露,導演團隊組建後,第壹件事就是向中國烹飪協會征求烹飪方面的意見。面對這些烹飪界的大腕,導演們提出的問題是非常不專業的。比如他們問釣魚臺國賓館的行政總廚“國宴吃什麽?”行政總廚回答:“國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並不好吃,因為壹定要精致,所以味道以清淡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