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雞精和味精可以吃嗎?

雞精和味精可以吃嗎?

雞精和味精可以吃嗎?吃太多雞精和味精對人體有害嗎?

雞精和味精能不能吃:味精和雞精,到底要不要用?

首先我們要知道味精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是以糧食為原料,經微生物發酵提取精制而成的產品。而人的味覺器官中有氨基酸特異性受體,所以當人食用味精時,刺激位於舌頭味蕾的氨基酸受體,可以使人感到美味可口,從而使味精刺激食欲,誘導消化液的分泌,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

谷氨酸是人體所需的氨基酸之壹,由谷氨酸壹鈉吸收入腸道而分解,參與機體組織的形成和修復以及各種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它在肝臟參與葡萄糖代謝和肝臟解毒的過程,降低血液中有毒氨的濃度;參與大腦中蛋白質和糖的代謝,可以在壹定程度上改善大腦和神經中樞的功能。

所以現在國際糧農組織(FAO)已經把味精列為推薦的食品添加劑。

雞精的主要成分雞精是以味精和食用鹽為主要原料,以雞/雞骨粉或其濃縮提取物、風味核苷酸二鈉及其他輔料為原料,加或不加香辛料和/或食用香料等調味劑,混合幹燥而成的壹種復合調味料,具有雞肉的鮮味和香味。

按照制造雞精的行業標準,雞精中味精含量大於35%,食用鹽含量不大於40%。以這兩種原料為基礎,添加雞骨粉或其濃縮提取物、鮮味增強劑(I+G)等輔料,雞精發揮各種原料的復合作用,產生鮮香濃郁的調味效果。

雞精和雞粉的區別通過下面的基礎配方,我們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的區別:

我們以同壹品牌的雞精和雞粉作為參考。在雞精的配料表第壹項,明確列出含有“谷氨酸鈉”,即味精(比例壹般在40%左右),而雞粉的配料表則是香料較多。從這壹點上,很容易區分雞精和雞粉——雞精重在清爽,雞粉重在清香。

現在我們總結壹下這三個方面: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是壹種調味劑。主要用於增加菜肴風味,透明,長顆粒狀。兼具雞肉味和味精味的復合調味料。主要用於增加菜肴風味,淡黃色為顆粒狀。雞肉風味復合調味料。主要用於增加菜肴風味,淡黃粉狀。

通過上面的介紹妳就清楚了,味精是壹種調味劑,是用來增強鮮味的。雞是雞的味道,魚是魚的味道。雞精是壹種復合調味料,既有味精的鮮香,又有雞骨等添加劑的清香。哪個更好看個人口味了。

現狀,傳言——聽說味精吃多了不好,所以我們家現在根本不吃味精。我們做菜用的是雞精和蘑菇精!

原因——味精在都市傳說中有很多危害,這些“危害”在不同版本的傳說中是不壹樣的。很多人認為味精有害。除了這些都市傳說,重要的原因是它被認為是壹種“化工產品”。

但是,事實是什麽呢?

1.味精到底是什麽?

在人類味覺所能品嘗到的基本味覺中,不僅有苦、辣、甜、酸,還有壹種叫“鮮”的感官味覺。

亞洲人,尤其是中國人,很早就開始用各種濃湯作為調味品來提升食物的“鮮味”,比如雞湯、骨頭湯、海帶湯等等。這個味覺點的延伸和發現,要從很多年前說起。

2006年的壹天中午,日本帝國大學的池田苗劇教授下班回家吃晚飯。當他喝著妻子做的壹碗蔬菜湯時,他突然覺得非常美味。他仔細檢查了湯裏的菜,發現只有壹些海帶和黃瓜。問及方法,妻子告訴他,除了海帶和黃瓜,什麽都不加。

“這海帶和黃瓜都是很普通的食物。他們怎麽能做出這麽好吃的味道呢?”池田自言自語道,他斷定這湯裏壹定有什麽玄機。“嗯,可能海帶裏有玄機吧。”職業敏感讓池田壹離開手術臺就鉆進了實驗室。

他拿了壹些海帶,仔細研究起來。這項研究持續了半年。半年後,池田苗劇教授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壹種叫做谷氨酸鈉的物質可以從海帶中提取出來。如果在湯裏加入極少量的谷氨酸鈉,會使味道變得極其鮮美。

這種物質叫做“谷氨酸鈉”,就是我們後來常用的味精。

就這樣,味精被池田發明出來,很快風靡全球。最初的味精是通過水解蛋白質然後提純得到的,而現代工業生產的味精是通過發酵善於分泌谷氨酸的細菌得到的。發酵的原料可以是玉米澱粉、甜菜、甘蔗甚至廢糖蜜,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

這個過程類似於酒、醋、醬油的生產,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工原料。如果說酒、醋、醬油算是“天然產物”,那麽味精也應該是天然產物。

如果說發酵和提純因為是工業過程而被視為“化工產品”,那麽我們賦予了更多文化的白酒也應該被歸為“化工產品”。我們吃的食物中有多少是天然產品?

谷氨酸是組成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之壹,它廣泛存在於生物體中。而蛋白質中結合的谷氨酸不會影響口感,只有遊離的谷氨酸才會呈現谷氨酸狀態,從而產生“鮮”味。

在含有水解蛋白的食物中,谷氨酸鈉是天然存在的。比如醬油是蛋白質水解得到的,其中谷氨酸鈉的含量約為1%,在奶酪中更高。

還有壹些天然含有谷氨酸鈉的蔬菜和水果,如葡萄汁、番茄醬、豌豆等,都含有0.0%的谷氨酸鈉。這個濃度遠遠高於產生“鮮味”所需的最低濃度。

現在市場上的味精都是高純度的發酵產品。按照我國國家標準,谷氨酸鈉的含量至少在80%以上,而高純度的味精要求在99%以上。

那麽以上的誤解是怎麽產生的呢?

二、誤解的原因——味精和“中餐館並發癥”

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了壹篇文章,描述了吃中餐的奇特經歷。大致說了壹下,15到吃中餐20分鐘後,脖子後面開始有麻的感覺,開始蔓延到手臂和背部,壹般持續兩個小時左右。

這篇文章引起了世界範圍內對味精的恐慌,被稱為“中國餐館並發癥”。後來有壹些“中餐廳並發癥”的研究,但無法證實。

味精有害嗎?食用安全嗎?

第三,味精的安全性

關於味精安全性的研究很多,但沒有發現它會造成危害。特別是在年,中國發酵工業協會委托中國中醫研究院進行了大鼠服用味精的藥物實驗。谷氨酸鈉的用量分別是人用量的5倍、50倍和25倍,未發現不良反應。這個實驗結論充分說明,食用味精是安全的。

那麽味精在中日高溫烹飪下會安全嗎?

國際食品添加劑委員會第19屆會議在總結了20年的科學研究後,於2008年前後得出了壹個基本結論:谷氨酸鈉(俗稱味精)的使用是完全安全可靠的。

網上有文章說,吃味精導致脫發,過敏性鼻炎,皮膚病,甚至高血壓。事實上,我們吃的食物中幾乎都含有谷氨酸鈉、谷氨酸和有氣味的氨基酸。如果真的存在這樣的過敏人群,他們幾乎不能吃所有的食物。

所以無論味精還是雞精,引起過敏的可能性或風險幾乎是不存在的。

4.其他的生鮮產品呢?

“雞精”這個名字已經很成功了,再加上包裝上畫的大母雞,給人感覺雞精就是雞的精華,雞精的銷量壹直在上升。

其實雞精的主要成分是味精,但是味精是單壹的谷氨酸鈉。雞精是壹種復合調味料,其中谷氨酸鈉的含量在40%左右。

雞精中除了味精,還有澱粉(用來形成顆粒)、增味核苷酸(增加味精的風味)、糖等香料。

調味核苷酸本身也能產生鮮味。與味精混合後,得到的鮮味會大大超過兩者單獨的鮮味之和,這就是所謂的“協同效應”。

嚴格來說,應該有壹些來自雞肉的成分,比如雞粉、雞油等。,才能產生雞肉的味道。但由於來自雞肉的成分更貴,為了降低成本,廠家可能根本不會使用雞肉成分。

所以妳用的雞精是否含有來自雞肉的成分,完全取決於生產廠家,我們基本不可能從產品來判斷。

由此可知,味精成分單壹,主要是增加食物中的“鮮”味;雞精、蘑菇精等復合調味料成分復雜,壹般來說“香”味更濃郁。

但無論哪種香精,只要能產生“鮮味”的,都含有味精,但經過精心調配,復合香精能更高效地產生鮮味,也能滿足不同的特定需求。

所以不管是味精、雞精還是其他調味品,都是可以放心食用的。它們的主要作用是提升食物的口感,滿足口味需求,不存在這樣的安全問題。

結論:諺語破解。玉米等糧食經過生物發酵產生的味精,和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鹽、醬油、醋壹樣,只是給我們的生活增加了味覺元素。我們吃味精還是雞精,可以根據每個人的不同口味來選擇。兩者都是安全的,對人體健康無害。

值得壹提的是,說味精有害健康是不對的。谷氨酸鈉會脫水變成致癌物,吃多了會掉頭發,這是沒有證據的謠言。要知道,味精是用澱粉、蔗糖等原料發酵生產的,其成分谷氨酸鈉在食品中無處不在,實際上是壹種“天然調味品”。

至於哪種調料比較好,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和菜品需求來選擇。如魚、肉等食物,可以直接選擇味精來增強鮮味。這時候加入雞精可能會破壞食物本身的特殊風味。

如果熟食風味不明顯,比如餡料、湯料,可以考慮用雞精提鮮;需要香味多的可以選擇雞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