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酒泉名小吃是什麽

酒泉名小吃是什麽

酒泉特色小吃--面食類拉條面---是酒泉人日常的主食之壹,家庭飯館隨處可見。和面時放適量食鹽,經過揉、揣、醒等工序,做成面劑,食用時搓圓拉細入鍋煮熟,拌以各類炒菜或炸醬即可。上炒鍋加料配炒,即成炒面。拉條面名目也多,細圓的叫雞腸兒,更細的叫壹根線;按成寬扁的叫扁葉子,窄扁的叫韭葉子,要求是拉的越薄越好;雞腸面揪成壹寸左右短截的叫"炮仗子",更細的叫"香頭子";扁葉子揪成方形薄片的叫揪片子。"面"通稱為飯。下館子時,食者可根據自己的習慣點配菜,除炒面有固定的菜汁外,其它可任選炒菜,吃拉條面壹般配以肉沫為主並有少量蔥蒜之類菜肴。現炒的菜叫"亮子",或叫"小炒"。"亮子"炒好後,澆蓋在面上,拌勻即食。這種面不僅飽肚,又是美味享受。 甜面條---和面不加鹽、堿、灰等料,和軟揣硬,搟薄切條,下鍋煮熟,可澆湯吃,經濟便宜,以素為主,配各式小菜,清亮可口。漿水面---把煮過面條的湯、煮熟的芹菜或白菜葉等裝入缸內,放在陰涼潔凈之處,發醇至有酸味後,配制成清涼的湯,撈上甜水面條,放點香菜,即食。切忌帶上葷腥。這種面具有清涼可口,略帶異酸,是當地夏季常用的面食。臊子面---將紅、青蘿蔔切成小丁,開水焯過;豆腐切丁汆過;木耳、黃花菜泡發後回教幹水分,切小段;蔥、菠菜洗凈切小段;豬肉切小臊子丁;雞蛋打入碗內攪散。鍋燒熱放入食油,油熱煸臊子丁,收幹水分放鹽(1.5克)、花椒粉,蔥,翻炒後倒入醬油(50克),再稍炒即盛入碗內。肉湯倒入鍋內燒開,放入豆腐丁,紅、青蘿蔔丁、木耳、黃花段,加鹽3.5克,開鍋後用水澱粉勾薄芡,撇去浮沫,倒入炒好的肉丁,淋入雞蛋液,加醬油、味精、菠菜攪勻,即盛入盆內。面粉和成硬面團,搟薄,疊切成細面條,煮熟後撈入碗內,澆臊子鹵汁,配以醋、辣椒油等。桃花面---湯料為白色肉湯,無有調料渣滓,和面時放入蛋清,和好後搟薄切細,擰成面把兒。搟面、切面都很講究。搟面時用豆粉面做面播;因為很薄,面下鍋後,在開水中飄起即撈,撈入碗中後放香菜沫,澆湯即食。特點是面色清亮薄滑,味濃爽口。 饸饹面---古稱"河漏",又稱"活絡".為北方及西北地區風行的面食,歷史悠久,早在1400多年前,先人就用牛角鉆6-7個小孔,孔如粗麻線大小,面糊放入牛角內,落入沸水鍋中煮成面條. 麻什子---也稱疙丁子,和面要硬,搟切成小方面丁,煮透撈出澆上以羊肉湯為主配有粉塊、粉條、羊肉沫、豆腐丁及其它塊狀菜丁的湯,稀稠適中,酒泉人把這種飯叫"羊肉麻什子"或叫"小飯"。 撥魚子---也叫撥疙瘩,是面魚魚的別名,取此名大概是源於其制作方法。面魚魚是壹種面食,早晚煮食居多,幾乎均以鹹味為主。其制作主料是面粉,面粉加水,有的還加入雞蛋和少許鹽,用筷子攪拌,調成糊狀後還須不停地攪,直到面糊變得筋道,這壹過程全靠手腕用力。加水制成湯燒開,就可開始做面魚魚了。壹般家庭都用鍋鏟邊緣,將鏟邊的面糊輕撥至燒開的湯中,直到面糊撥完為止。其間,撥壹下要將筷子在清水中蘸壹下,防止面糊黏結在壹起。待面魚魚起鍋時,加入幾棵青菜及鹽、味精、胡椒粉、醋等調味品即可食用。煮熟後的面魚魚在鍋中像壹條條小魚壹樣。單是看,就令人生津。筋道、爽口是面魚魚的最大特點。在西北土生土長的人,幾乎都吃過面魚魚,各家各戶還有不同的食用方式:幹拌、炒制等。搓魚子--- 手工搓制、形似小魚故名。把面制成面條,切成壹寸長短的面截,再搓制成如同芨芨粗細兩頭尖尖樣,煮熟撈出拌菜或澆湯均可。因其為手工搓制,所以入口精滑,不坨不粘,可以湯食,也可以幹吃。原料以蕎麥面,青稞面,小麥面皆可,由食者自定。酒泉特色食品--點心、燒餅、蒸饃類:1、香酥火燒 2、油酥饃(也叫糖酥饃) 3、油塔子 4、油老鼠 5、甜水面蒸饃(也稱罐罐饃)6、油馃子 7、鍋盔 8、甜米黃 9、竈幹糧子 10、熱糕油餅子11、釀皮子 12、涼粉 13、熱豆粉 14、蒸粉(也叫蒸餅)酒泉特色食品--面筋、粉湯類:1、合汁 2、素面筋 3、葷面筋 4、糊鍋 5、泡餃子酒泉特色食品--熟肉類1、脂裹 2、羊雜碎湯(也叫羊頭湯) 3、臘羊肉和臘牛肉 4、炕羊腸

請采納答案,支持我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