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醫藥治療慢性蕁麻疹(經驗-急需)

中醫藥治療慢性蕁麻疹(經驗-急需)

蕁麻疹,中醫稱為“成癮疹”,是皮膚科的常見病、多發病之壹。其特點是起病突然,皮膚上出現鮮紅色或淡紅色的風團,癢而不痛,時有時無,消退後不留痕跡。此病多發生在冬春季,病史不同易復發。壹般病程超過3個月的稱為慢性蕁麻疹。

該病病因復雜,現代醫學認為與機體對某些物質的過敏及過敏反應有關。中醫認為是“邪合,其氣必虛”所致。因為人體正氣相對較弱,且患者體質不同,或有食積、邪熱、風寒、風熱之邪;或者平時身體虛弱,陰虛血虛,皮疹反復發作,久愈,耗血;或患有慢性疾病(如腸道寄生蟲、肝炎、腎炎、月經不調等。),內不能泄,外不能透,郁於皮膚病與邪氣之間。臨床上多見於女性,尤其是年輕人。

西醫除了抗過敏、封閉和自體血治療外,療效不確切。中醫治療此病時,有不同的證候。在臨床上,筆者多應用“扶正祛邪”的基本治法治療皮膚病,並采用明代陳師恭創制的“消風散”為主方加減,辨證統壹臟腑,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簡單介紹如下:1。凡有腹脹、惡心嘔吐、腹瀉或便秘的本病患者,均可從脾胃辨證。濕熱者用藿香正氣散燥熱之品。加入茵陳、苦參、白鮮皮等。虛寒者,宜用建中、理中;中虛、楊琪郁結者,宜用升陽益腸胃;寒熱錯雜者,宜用半夏瀉心湯治療。便秘的人應該服用防風童生丸來緩解表裏癥狀。

2.凡患有此病,有咽幹,或咳嗽,或有過敏性鼻炎史,易感冒者,均可從肺系統鑒別。氣虛表裏不穩者宜用玉屏風散;肺熱患者可選用麻杏石幹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3.凡易激惹、易怒、抑郁的本病患者,或月經不調、痛經的女性,均可從肝經辨證。遵循“先治風,後治血,促風自熄”的治療方法。血熱者,宜加荊芥、防風、蒺藜等。用犀角地黃湯加減,或用羚羊角鉤藤湯加減。肝郁者宜用逍遙散;血虛者宜用當歸飲子,血瘀者宜用通經逐瘀湯。

4.所有心悸、怔忡或失眠多夢的患者,均可從心系統鑒別。心陰虛者宜用天王補心丹,心陽虛者宜用桂枝加古龍牡蠣湯。

5.本病患者凡有腰膝酸軟者,均可從腎鑒別。腎陰虛者宜用六味地黃丸,腎陽虛者宜用二仙湯。

除了內服,中藥外洗對慢性蕁麻疹也有壹定療效。外洗藥方:明礬、蠶沙、芒硝、荊芥、苦參各20克,水煎,每日數次。

蕁麻疹又稱皮疹或鬼風疙瘩,是壹種過敏性疾病。起病快,皮膚出現大小不壹的淡紅色或淡黃色風團疹,瘙癢,伴有刺痛或燒灼感,疹消退快,常反復發作。中醫把蕁麻疹分為三種。

風寒型:皮疹微紅發癢,天氣壹冷就容易發作。發作時,患者感到全身發冷,可有低熱,舌苔薄白。治療時,可酌情選擇以下具有祛風散寒作用的方劑。

荊芥6克,防風6克,蟬蛻3克,金銀花10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壹劑,水煎分兩次服用。

浮萍6克,麻黃3克,地膚子10克,防風4克,皂莢4克。

用法:每日壹劑,水煎分兩次服用。

荊芥穗30克。

用法:研成細粉,用紗布包好,塗在皮膚上,用手來回揉搓至皮膚發熱。

風熱型:皮疹絳紅色,多發生於溫暖天氣,瘙癢難忍,全身發熱,口幹心煩,大便幹燥,小便黃,舌苔黃。治療時,可酌情選用以下祛風清熱的方劑。

麻黃3克,連翹65438±00克,赤小豆65438±00克,白鮮皮65438±00克。

用法:每日壹劑,水煎分兩次服用。

僵蠶12g,蟬蛻6g,苦參6g,姜黃3g,米酒50ml,蜂蜜15g。

用法:將前四味藥研成細粉,再用米酒和蜂蜜調勻。

青蒿適量。

用法:直接用青蒿擦患處。如果沒有新鮮的產品,在幹產品中浸泡後摩擦患處。

百部15g,白酒100ml。

用法:將百部用白酒煎服,然後用紗布蘸藥酒擦患處。

血虛型:紅色皮疹,輕度瘙癢,常發生於午後或傍晚,伴有低熱、心煩、口幹、不想喝水,舌淡紅無苔。治療時,可酌情選用以下養血祛風方藥。

當歸10g、熟地黃10g、白芍10g、川芎10g、黃芪10g、蒺藜15g、何首烏10g、荊芥9g、防風65438。

用法:每日壹劑,水煎分兩次服用。

當歸10克,生地10克,赤芍10克,僵蠶10克,蟬6只。

用法:每日壹劑,水煎分兩次服用。

14幹荔枝,紅糖30g。

用法:荔枝加適量水,煮15分鐘,加糖,連湯帶荔枝吃7天。

蛇蛻6克,雞蛋2個。

用法:先將蛇蛻煎熟,煮沸後打入雞蛋。雞蛋煮熟後,吃雞蛋,喝湯。

蒜苗30克,雞蛋皮20克。

用法:* *放入鍋中,加水煎服,熏洗患處,1~2次,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