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食材;
主料:棉籽殼(或玉米芯、玉米稈、花生殼、大豆稈、稻草(糠)木屑等農產品下腳料)可作為栽培原料。選擇壹種或幾種的混合物。用量:85-90%。輔料:麥麩:10-15%(或米糠);生石灰:1-3%(高溫用多,低溫用少);石膏粉:1%;柯美玲:0.1%;過磷酸鈣2%;水:140-180%。
2.發酵:將主料攤開加水,邊加水邊攪拌。最好是人踩食材,使其盡快吸收水分;加足水約2小時後,用手握住物料,以手指有水滴滴落為宜,並在物料表面撒上石灰粉,攪拌均勻;春天和初秋氣溫高,氣候幹燥,要多補充水分。秋末冬初少加水。將克黴靈、石膏粉、麥麩、磷肥混合,然後加入適量水;然後均勻的撒在主料上,攪拌2-3次,盡量攪拌均勻。
然後將材料堆成壹個長寬分別為1.2-1.5m,長度不限的長料堆。註意:堆放材料時,要小心輕放。
嚴禁砸料面,以免影響料堆通風。可以用壹根直徑為10-15 cm的木棒來增加樁內的透氣性。堆放後,材料表面應先用草稭覆蓋,再用塑料薄膜覆蓋,薄膜不能壓得太緊。壹般30-40小時後,可將堆體溫度升至60度左右,使其繼續發酵,24小時後第壹次翻堆。翻堆要在中午進行,動作要快而輕。原堆要上下顛倒,內翻,盡量使物料受熱均勻;按照第壹堆形狀,依次蓋草和塑料薄膜。約8-10小時,料溫再次升至60度,第二天中午第二次翻堆;每天壹次,* * * 3-4次。
發酵的培養料應呈褐色,有明顯的香味,不應有酸、臭等異味;材料表面有時會有白斑,但壹定不能有長毛或黃綠色黴斑。將發酵好的培養料攤開,冷卻至30度以下,裝袋。
第三,裝袋播種
用扁寬25-26cm的塑料管剪成50-52cm,壹端紮緊。先放壹層應變,填10cm左右,再放壹層應變,再填三層材料四層應變。兩端應變較多,中間兩層應變較少,沿袋壁放置;裝車時應隨裝隨壓實:兩頭緊,四周緊,中間松。紮好後用小釘子在每層菌種處紮8-10個小孔通氣,然後運到養殖室產卵。
第四,細菌
培養室及周圍環境應保持清潔。菌包進場前,要用5%石灰水擦洗墻壁和地面。晾幹後用氣溶膠消毒劑(2g/㎡)或甲醛(5-10ml/㎡)和敵敵畏熏蒸消毒殺蟲。
溫度28度以上,菌袋單放;如果溫度低於28度,可以水平疊放,根據溫度疊放2-5個高度。出菇三天後,每天應檢查菌袋溫度3-5次,菌袋表面溫度應保持在28度以下。壹旦超過,要及時翻堆,打開門窗通風,減少堆放層數。袋中物料的高溫是菌類生長失敗的主要原因!壹般25-35天菌絲可在全袋內充分生長,然後轉入蘑菇生產管理。
第五,蘑菇。
3-5天後,人工增加菇房晝夜溫差,增加菇房濕度。5-10天後,部分袋表面出現密集的黑點,為平菇原基。此時需要增加菇房通風,保持85%左右的相對濕度,以促進原基盡快散發;及時用刀片在袋頭上劃2-3道口子,以利於平菇從口子中生長出來。隨著平菇的不斷生長,逐漸增加菇房的通風和濕度,少噴、多噴、勤噴;盡量不要往幼菇面上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