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堿的結構?是維生素嗎?有什麽作用?
膽堿的發現已有150年,據Ensminger的著述,1844年Gobley從蛋黃中分離出壹種卵磷脂(1ecithin);1849年,Streker從豬膽汁中分離出壹種化合物,1862年命名為“膽堿”,Baeyer和Wurtz確定了膽堿的化學結構並首次合成了膽堿。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膽堿的研究並不受重視。直到1932年,Best首次報道,給大鼠餵高脂肪飼料時,膽堿可防止脂肪肝的發生,並證明膽堿是卵磷脂的活性組分,之後對膽堿的研究逐漸增多。膽堿在代謝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乙酰化、磷酰化、氧化及水解等作用。它加速合成及釋放乙酰膽堿這壹重要的神經傳導遞質,從而影響機體的記憶、肌肉運動等多種功能;膽堿是磷脂酰膽堿和神經鞘磷脂的前體,兩者是構成細胞膜的必要物質,同時又是細胞間多種信號的前體物質;膽堿也是血小板的強力激活因子;膽堿是甜菜堿的前體,腎小球細胞需要甜菜堿來調節滲透壓。2.1 膽堿構成和維持正常的細胞結構膽堿是卵磷脂和神經鞘磷脂的組成部分,在合成上述磷脂的過程中,膽堿先在膽堿激酶的作用下,由ATP提供磷酸基團,轉變為磷酸膽堿,後者與CTP在磷酸膽堿胞苷酰轉移酶作用下生成CTP-膽堿,Schneider等發現缺乏膽堿的大鼠其磷酸膽堿胞苷酰轉移酶的活性比正常降低40%。CTP-膽堿再進壹步分別與甘油二酯或N-脂酰鞘氨醇反應,最終生成卵磷脂或神經鞘磷脂。卵磷脂是動物細胞膜結構的組分,約占細胞漿膜中轉運脂質的壹半;目前還發現,卵磷脂是β-羥基丁酸脫氫酶維持活性所必需的,而溶血卵磷脂是激活高爾基復合體或細胞膜上的糖基轉運酶所必需,正常紅細胞膜上卵磷脂與膽固醇維持壹定的比例,從而保持紅細胞膜的柔軟性和流動性,這對於紅細胞通過毛細血管至關重要。神經鞘磷脂是人體含量最多的鞘磷脂,是構成生物膜的重要磷脂,它常與卵磷脂並存於細胞膜的外側。神經髓鞘含脂類甚多,占幹重的97%,其中11%為卵磷脂,5%為神經鞘磷脂。人體紅細胞20%~30%為神經鞘磷脂。2.2 膽堿是機體不穩定甲基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不穩定甲基,是指在體內從壹種化合物轉移到另壹種化合物的甲基,亦稱活性甲基。由高胱氨酸(即同型胱氨酸)形成蛋氨酸,由胍基乙酰形成肌酸都需要提供甲基。許多內源性底物,如組胺、氨基酸、蛋白、糖和多胺的甲基化對細胞的正常調節有重要意義。轉甲基反應中甲基的直接供體是S-腺嘌呤蛋氨酸(SAM),但膽堿及其相關物質蛋氨酸、維生素B12、葉酸、甜菜堿等都可間接的供應甲基,在作為甲基供體方面,上述物質在多數情況下可以互相補充或替代,但也有例外,有學者研究發現,在全靜脈營養中,如果沒有膽堿加入註射液,即使蛋氨酸和葉酸充足,也會導致脂肪肝等肝損害。膽堿可以作為甲基的供體,但膽堿的合成也需要甲基。人體所需膽堿,主要通過體內活性甲基合成,以及通過膳食補充。2.3 膽堿是神經遞質的前體膽堿合成乙酰膽堿的前體,乙酰膽堿是副交感神經終端釋放的神經活動的化學傳遞物質,即膽堿能神經的神經遞質。比如刺激迷走神經,釋放乙酰膽堿,導致心搏遲緩。輸卵管的收縮亦為乙酰膽堿的作用所制約。新近的研究發現,膽堿與嗎啡或阿司匹林聯合使用可降低鎮痛藥物用量, 且不影響鎮痛效果, 從而減少嗎啡或阿司匹林的毒副作用。膽堿的這種鎮痛特點可為疼痛的臨床藥物治療提供壹種新的思路[3]。2.4 卵磷脂的保健功能卵磷脂是膽堿發揮重要生理功能的產物之壹。卵磷脂是人體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在我們身體內各種器官、組織的細胞中, 都有卵磷脂的存在, 在腦、肝臟等組織中卵磷脂的含量特別多。每100 ml血液約有200 ml卵磷脂。總括來說,人體卵磷脂的含量約占體重的百分之壹。有人認為:“卵磷脂是生命的基礎物質”,是目前美國和日本最流行的“健腦保健食品”。現在,多數學者都認為卵磷脂有四大功能:(1)增強細胞活性;(2)溶解膽固醇;(3)提高腦機能,防止老年癡呆癥;(4)與維生素E的相乘作用。人類生命自始至終都離不開卵磷脂,生命所需的卵磷脂少量可以由肝臟合成分泌,但30歲以後,基本上只能依從食物中攝取。蛋黃、黃豆、谷類、小魚、動物肝臟、鰻魚、玉米油、葵花籽油都含有壹定的卵磷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