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菜栽培技術
1,品種選擇
冬萵苣、春萵苣選用耐寒、適應性強、抽薹晚的品種,如耐寒白葉尖、耐寒白皮、苦葉。夏秋生菜,選擇耐熱早熟品種,如耐熱白尖、苦葉、耐熱大花葉、超耐熱雙白皮、油麥菜等。
2.播期的確定
春萵筍,12溫室至3月,露地2月中旬至3月下旬。夏生菜4-5月中旬露地栽培,5月下旬-7月覆蓋遮陽網,直接種植或高密度種植。秋萵筍,7-9月覆蓋遮陽網播種育苗移栽。越冬萵苣,在10至11的露地育苗。
3.培育壯苗
3.1全土:
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塊作為苗床,播種前5-7天施有機肥4000-5000公斤或復合肥500公斤作為底肥。整地前施,然後深翻,整平,蓋上塑料薄膜,等待播種。
3.2種子處理:
5-9月播種的種子由於酷暑高溫難以發芽,播種前需要低溫催芽。即種子在冷水中浸泡6至7小時,然後用濕布包裹,在20至25℃下發芽,直至種子80%發白。或用1至2小時冷水浸泡種子,用濕布包裹,置於地下距水面30厘米處,每天噴水1至2次,3至4天即可發芽。或者將種子浸泡24小時,用濕布包裹,放入冰箱或冰櫃中,在3至5℃冷凍24小時,然後放在陰涼處2至4小時。
3.3播種:
春萵筍溫室育苗播種時,先在苗床上揭膜,在腳底澆上水。水滲透後,將種子與少量細沙或細土混合均勻,然後播種。10平方米苗床,裝25至30克種子。播種後覆土0.30-0.50厘米,用薄膜蓋緊,夜間用遮陽網或草席覆蓋保溫。用小拱棚在空地上育苗。幼苗出土前,地膜要晚揭早蓋,不通風提高床溫。幼苗出土後,適當通風,白天保持床溫12 ~ 20℃,晚上保持床溫5 ~ 8℃。遮陽網早露晚蓋,2 ~ 3片真葉苗1倍,苗距4 ~ 5cm。移栽前5 ~ 6天,增加通風,煉苗。
夏季萵苣在陰天播種。4月至5月上半月播種濕種子覆蓋膜,出苗後揭去。5月底至7月上旬,用小拱棚或平棚覆蓋遮陽網,直至出苗或兩片真葉。雨天用遮陽網覆蓋,防止雨水沖刷。在10平方米內播種5至10g。2片真葉前的苗距為1次,4 ~ 5片真葉間的時間為1次,苗距為10 cm。健康苗也可以按照10 cm的行距高密度種植。間苗、定苗、移栽後,應配合澆水施用稀農家肥。雨天清溝排水漬,種植前15天左右澆0.50%尿素水1次。成苗或移栽後25天左右,即可陸續收獲幼苗,投放市場。
在播種秋萵苣之前,要把苗床徹底弄濕。播種後,用濃度為3-40%的1層農家肥覆蓋,並用1層細稻草覆蓋,或用黑色遮陽網覆蓋,播種發芽的種子或濕種子。出苗前,在苗床土上覆蓋雙層浮面,出苗後,覆蓋銀灰色遮陽網。早晚澆水施肥,保持床土濕潤,及時除草。
4.種植和管理
種植時選擇排水條件好的壤土,每畝施有機肥4000 ~ 5000公斤。深翻整平,做出寬1.20至1.50米的高壟。育苗前給苗床澆水。
春萵筍,苗齡25-30天,5-6片葉時定植。株行距20 cm× 27 cm,深度要埋在第壹個葉柄基部。種下後要澆水。列為葉,株距15cm× 20cm。地膜覆蓋栽培,基肥要壹次施足,下雨天要覆蓋地膜防止漬水。溫室露地栽培,在陽光溫暖的天氣栽培1 ~ 2次,及時澆水追肥,前期勤澆農家肥,保持畦面濕潤。等植物基本收齊了,嫩植物就可以上市了。以莖稈為產品,每畝施尿素1-2次。
秋萵筍,25日齡種植,行距25 cm× (30-35) cm,市售為嫩株,行距15 cm× 20 cm。陰天或下午種植後,及時澆水,遮陽網上覆蓋溫室、小拱棚或平棚,減緩幼苗生長。少中耕,淺中耕,輕施農家肥,保持土壤濕潤,閉株期前後每畝施農家肥3000-4000斤或尿素15斤2-3次。
越冬生菜,苗床底肥不宜過滿。幼苗40天左右時,用塑料薄膜種植,株行距為(30-35) cm× (30-40) cm。成活後,施1至2倍的淡農家肥。如果是第二年上市的植株,越冬前要註意煉苗,不宜過於頻繁施肥澆水,防止苗期過度生長。冰凍前,再施1倍防凍肥和水。第二年春季及時清除雜草,淺中耕1次,追肥濃度由小到大。莖基部開始膨大後,追肥次數減少,濃度降低。如果使用塑料薄膜和溫室栽培,應施用單壹肥料,並註意通風管理。
5、收獲、種子收集
在莖完全變大之前,幼苗可以在任何時候收獲並投放市場。當萵苣的頂部與最高的葉梢平齊時,是收獲萵苣莖的適宜時期。為了延長上市期,延緩秋萵苣的收獲,可在晴天用手掐掉生長點和芽,或從團棵期開始每隔5-7天噴施350-500 mg/kg矮壯素2-3次,或在基部肥大時每隔5天噴施2500 mg/kg鮮綠色素2次。
最好保留冬春萵筍的種子進行萵筍采集,保留植株的品種相隔約1000米。選擇並保留生長旺盛且具有本品種特征的植株。間伐後保持株距33厘米見方以上,去除老葉,增肥增土,促進側枝生長。開花時要適當去掉壹些枝條,插上柱子,防止倒伏。開花期間不能缺水,開花後要減少灌溉。開花後20 ~ 25天,種子植物葉片正常變黃,種子呈褐色或銀灰色。白冠毛出生後,要及時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