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醫專家建議:冬季養生,每天保暖五次。

中醫專家建議:冬季養生,每天保暖五次。

隨著“小雪”節氣的到來,最近天氣越來越冷。氣溫變化突然,壹些季節性疾病很容易發現。最近呼吸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增多。其實這個時候保護身體,養生,可以防病強身。

冬天如何養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誤區?威海市立醫院中醫科主治中醫師余明給出了以下建議:

春天在夏天生長,秋天在冬天收獲。余明認為,入冬是萬物生機勃發的季節,養生應遵循藏之道,保存陽氣。

春天養肝,夏天養心,秋天養肺,冬天養腎,五行養腎。此時腎臟不僅要準備足夠的能量維持冬季的熱量支出,還要為來年儲存壹些能量。

“從中醫理論來看,腎臟就像壹臺發動機,為人體提供動力。只有當腎臟充滿了氣,我們的身體才能很好地適應冬天的天氣變化,為明年儲存足夠的能量。”余明形象地說,因此,這個季節應該特別註意保養腎臟。

余明介紹,中醫認為黑色入腎,此時可以多吃黑色食物,有補腎益氣的作用。如:黑豆、木耳、黑芝麻、黑米。此外,羊肉、鯽魚、牛肉、核桃、板栗、芝麻、紅薯、蘿蔔等溫性食物也適合冬季進補。

“很多人在日常補品上是盲目的,急於求成。這是不可取的。要講究‘慢調’,而不是‘快補’。”余明介紹,冬季進補也要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不能盲目“進補”。

“冬季藏陽保暖很重要,尤其是壹些身體部位,這個時候不能暴露。我們應該專註於保暖。”余明介紹道。

首先要保暖的是頭部。

中醫認為,頭是陽之會。人的手腳三陽經匯聚於頭部。冬季頭部暴露在外,容易受到寒邪侵襲,血管收縮,容易導致感冒、頭痛、面癱等。,甚至誘發心梗、腦梗塞。因此,冬天外出時,每個人都有必要戴壹頂保暖的帽子。

人體背部中間,從頭頂的百會穴到骶尾部的長強穴,是督脈運行的地方。

督脈被稱為“陽脈之海”。所以,要培養陽氣,壹定要防止頸背受涼。

特別是老年人和壹些體質差、容易怕冷的人,穿衣時可以戴上圍巾和貼身的棉背心,起到更好的保暖作用。

忽視腹部保暖也是很多人經常犯的問題。尤其是對於壹些喜歡穿罩衫的愛美女士來說,這是非常不可取的。

腹部受涼後,容易出現胃脘痛、腹瀉、消化不良等胃病,痛經、月經不調等婦科疾病。尤其是脾胃虛寒體質的人,不僅要遠離寒性食物,更要註意腹部保暖。

冬天天氣寒冷,陽氣不足。有關節痛病史的人也要註意關節保暖。必要時可穿戴護膝、護腕等保暖物品。

大家壹定都見過冬天露出腳踝的人。愛美的同時,損害健康。

俗話說,百病從寒起,寒從腳起。

腳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臟”,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視的部位。

腳部血液流動緩慢,皮下脂肪薄,保暖性能差。腳冷可能會引起腹瀉、月經不調、痛經、腰腿痛。

所以冬天要保持鞋襪幹燥,盡量穿厚壹點的襪子。每天用熱水泡腳。

天冷了想吃火鍋?年輕人不喜歡蘿蔔白菜?早起鍛煉,還流汗?日常生活中很多常見的行為其實與冬季養生背道而馳,需要大家特別註意。

好冷啊,tunheimr火鍋。想必這是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入冬後頻繁出現的想法。但“小雪”節氣過後,飲食不宜過辣,應少吃辛辣食物,麻辣火鍋、燒烤、油炸類食物在這個季節不宜過多食用。壹周兩到三次“火鍋局”應該會減少。

蘿蔔和白菜是北方城市冬天最常見的蔬菜。有些挑食的人對這兩種蔬菜不感興趣。據余明說,這兩種時令蔬菜實際上非常適合這個季節。它們不僅富含維生素,還富含水分,非常適合秋冬幹燥季節食用。

很多市民,尤其是老年人,都有晨練的習慣,大部分都很早出門。這個季節,有必要改變他們的習慣。因為,在冬天,我們應該註意保護陽氣和保存能量。日常生活中要早睡晚起,等陽光出現再出門。同時,很多心腦血管疾病容易發生在淩晨,過早外出晨練,室外溫度過低,血管收縮過快,容易誘發急性心腦血管疾病。

建議妳在早上9點到10,太陽升起,室外溫度高的時候出去鍛煉。

同時,很多有運動習慣的人,運動時大汗淋漓,無論室內室外都不可取。不僅容易感冒,還會損害陽氣。

建議輕微出汗適合運動,可選擇太極、八段錦、慢跑等適度運動,不可過度運動。

(供稿: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