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白芨種植技術

白芨種植技術

白芨的花很漂亮,適合觀賞。花的顏色壹般為紫紅色,其他顏色有黃色、粉色、紅色,可作為園藝栽培種植。白芨主要在春季開花,但也會根據各地的氣候來判斷開花季節。白芨鱗莖曬幹後可以作為中草藥,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白芨的種植技術。

壹.概述

白芨為蘭科植物白芨的幹燥根莖。別名:白根、地螺絲、白芨瓦、羊角七、何首烏、紫蘭等。具有補肺、止血、消腫生肌作用的常用中藥。主治肺結核咯血、支氣管擴張咯血、胃潰瘍吐血、血尿、便血等。可外用治療外傷出血、燒傷、手腳皸裂等。目前在肝脾手術中使用白芨制成的塑料薄膜塊,貼在刀口上代替血鉗。效果極佳,凝血迅速,可替代血漿用於外科手術。主產於四川、雲南、陜西、安徽、湖北等地。貴州也有栽培。

二、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 ~ 60厘米。塊莖肉質,白色,具2 ~ 3叉,馬蹄,須根,恒定數目的並發,頂生總狀花序,常具3 ~ 8花;這些花是紫紅色的,花瓣不規則。蒴果為圓柱形,有6個縱棱,末端稍尖。種子小而多。花期為4-5月,結果期為7-8月。白芨有兩種,還有壹種花黃白色,葉披針形。在紫紅花中,有大種和小種之分,其中大種的塊莖產量較高。

三、成長特征

喜歡溫暖、涼爽、潮濕的環境;不耐寒。它需要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或腐殖質壤土。要求在陰坡或陰濕地塊栽培。

第四,種植技術

1.土地選擇和準備;在選擇疏松肥沃的沙壤土和腐殖質壤土時,在溫暖、微濕的環境中,不耐寒、排水良好的山區,宜選擇蔭涼的荒地進行種植。在前壹次收獲後,土壤應翻耕20厘米以上。翻耕前可用氟樂靈殺死土草籽,可施糞肥、堆肥。農家肥每畝1500-2000斤。如果沒有農家肥,可以撒50斤三元有機復合肥。然後翻地將土和肥料混合均勻。種植前淺耕壹次,細耕土壤,耙平,做高畦,寬130-150 cm。

2.育種方法;白芨很難用種子播種,容易用塊莖繁殖。9月-165438+10月采收時,應選擇莖老芽嫩的壹年生塊莖作為播種,南方挖種,北方貯藏至第二年春季。儲存方法:將白芨塊莖挖回來,放在通風處晾幹幾天。然後,將1份種莖與2-3倍的潔凈、略幹的細河沙混合,存放在通風、陰涼、幹燥的房間角落。有幾種莖可以和細沙混在壹起,存放在木箱裏。不要蓋住盒子的頂部,並註意定期檢查。如果發現黴變,及時處理。江南種植多於秋種9月-65438+10月;西北地區3-4月適合春播。秋季種植,選擇當年帶嫩芽的塊莖,切成小塊,每塊需要1-2個芽。然後按照33厘米的行距,23-25厘米的株距,挖深10-13厘米的坑,把坑底整平,每個坑種3粒種莖。種植時將芽口錯開成三角形,平放在穴底。種植後用細肥土或火土灰覆蓋,澆1倍薄人畜糞,覆土與邊框平齊。壓實,澆水,覆草,經常保濕,3-4月發芽。每畝有100公斤苗,約6000株。

3.田疃管理

(1)中耕除草白芨要求田間雜草控制嚴格。種植後噴灑乙草胺,封閉。中耕除草壹般壹年4次。第1次是在4月出苗後;第二次是6月份,此時雜草長勢旺盛,所以白芨苗短,要及時除雜草,避免缺草。第三次是在8-9月;第四遍,結合作物松邊,鏟除雜草。每個中耕要淺,以免傷根。

(2)追施白芨類肥料。生長期每月噴施壹次磷酸二氫鉀或稀人畜糞,每畝1500-2000公斤。8-9月可施略濃的液肥,或過磷酸鈣和堆肥混合發酵後,撒在畦面上,結合第三次中耕除草,並覆土壓入畦內。

(3)排灌白芨喜潮濕,栽培地要經常保持濕潤,遇旱要及時澆水。7-9月早晚澆水1次。白芨也怕澇。雨季或每次大雨後,應及時排水,排除多余水分,避免根腐。白芨生長緩慢,培養周期長。前兩年可以行間種植短期作物,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入。

4.害蟲防治

(1)根腐病:多發生在南方春夏雨季。防治方法:註意排水防水,深挖排水溝。

(2)土鱉蟲、金針菇:地下害蟲較多,用水噴灑少量樟腦粉即可驅除;病害可用多菌靈或百菌清混水噴灑,或人工捕殺誘捕或摻入毒土,地蟲可施於苗床。用50%鋅磷乳油700倍液澆灌苗床。

5.采收加工後,3年或4年的9-6月地上莖枯萎時采收白芨種子。此時地下莖塊已長到8-65,438+00,挖塊莖去土加工。將塊莖逐個摘下,選擇帶新莖的塊莖作種子用,切去莖,用清水浸泡1小時,洗凈泥土,放入沸水中煮5 ~ 10分鐘。塊莖無白芯時,取出曬幹或炕曬至完全幹透。去除粗皮和須根,篩選出雜質。壹般每畝可收獲鮮品800-1000公斤,可加工200-300公斤。最好是大的,飽滿的,白色的,半透明的,實心的。市場價2013每公斤4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