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客家菜的經典菜式

客家菜的經典菜式

在榜上有名的系指東江客家菜,它與潮菜、粵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傳統的客家招牌菜是:鹽焗雞、釀豆腐和紅燒肉。與潮菜比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鹹、熟”,而這又與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習慣有關。 首先,因為以往客家人耕山住山,勞動強度大而葷食少,肥膩壹點的食品能有效充饑;其次,客家人因長期糧食不足,即使比較富裕的大戶壹天至少要吃壹餐粥,多數人家長年累月頓頓稀飯,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壹層浪,喝來壹條巷”,菜鹹既適合送粥,又增加體內鹽份;再次,山區草木多,養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習慣,且他們覺得火候烹得越到食物越香。

原味可口 誠然,社會在不斷變革,在如今的社會主義新時期,客家菜也在不斷創新。傳統的東江菜在現代客家人的鍋頭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有“原汁原味,可口可心”之美譽。

原汁原味 主要源於三個方面:壹是選料講求野生家養粗種的食物,即沒有汙染的“綠色食品”。值得壹提的是,這些食品的質量好、味道好與客家人的生態環境好尤其是水好有著很大的關系;二是烹調方法采用煮、煲、蒸和燉等居多,不破壞食物的營養與纖維;三是極少添加甚至不加過重過濃的佐料,壹般用生蔥熟蒜調味。

可口可心 所謂可口可心,系指清淡的口感、實惠的價碼和調和的作用。其調和作用類似現代術語“飲食療法”。客家菜中不少有滋陰降火、清肝明目、壯腰補腎、養顏益氣等功效。對於2014年,客家菜除有傳統的鹽焗雞、釀豆腐和紅燒肉這些“老三篇”外,比較具特色的有: 客家鹽焗雞 “鹽焗雞”是廣東的壹款名菜。它首創於廣東東江壹帶。300多年前的東江地區沿海的壹些鹽場,有人把熟雞用紗紙包好放入鹽堆腌儲,這種雞肉鮮香可口,別有風味。後來東江首府鹽業發達,當地的菜館爭用最好的菜肴款待客人,於是創制了鮮雞燙鹽焗制的方法現焗現食,因此菜始於東江壹帶,而東江是客家所在地,故稱這種雞為“客家鹽焗雞”。 水蒸雞 選用家養或在山上用蟲草谷物群養的雞,整只放在鍋裏用水蒸熟,用手撕或刀切成六大塊趁熱吃,十分鮮甜滑嫩。另據資料介紹,這種用土法飼養的雞比用精飼料養的其含氨基酸要高出10余倍,可見其營養價值極高。 全豬套餐 主要有選用豬最“精華”的八個部位的肉堡成全豬湯,蒸豬紅、豬雜,紅燒肉等,配吃壹些青菜和家腌酸菜。這種吃法類似往時,客家人壹年到頭在春節釘殺豬時方有的口福。 全牛套餐 則是吃牛肚崗、牛柏葉、牛心頂和牛栓肉為主,和其它地方不同,這裏吃的牛柏葉沒有去掉上面的黑膜,據說主要是為了健胃。 豆腐套餐 客家人釀豆腐源於中原時包餃子的習慣,因遷徙到嶺南無麥可包餃子,想出了釀豆腐的吃法。客家人吃豆腐各種煮法都有,所謂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吃用的豆腐花,當主菜的煎釀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釀豆腐、炸豆腐皮等,還有當小吃的豆腐乳等等。 新港湖鮮 萬綠湖野生的桂花魚、鱔魚和石鯰魚仔,肉堅滑、味清甜,不帶泥腥,或蒸或燉或煎都很可口。 盆菜 流傳廣東、香港圍村壹帶近千年的“大盆菜”,又名“大盆宴”,以黃氏為主,據傳當年乾隆皇帝遊江南時品嘗後難以忘懷,遂仿之行“千叟宴”而名聲大振

明、清兩代,深圳下沙村民把盆菜稱為“新安盆菜”,當時吃盆菜用木盆盛菜,壹桌用壹個木盆,壹張八仙桌,四條長凳,八人壹桌,俗稱“吃盆菜”。後來下沙人丁興旺,生活越來越富裕,鬧元宵的人越來越多,就改稱為“大盆菜”。他們稱該村的盆菜是做工、配料、烹飪方式保存完好的正宗盆菜。

盆菜比之有來頭的“壹品鍋”更富有鄉土氣息,看似粗粗的盆菜實質烹飪方法十分考究,分別要經過煎、炸、燒、煮、燜、鹵後,再層層裝盆而成,內裏更有乾坤,由雞、鴨、魚、蠔、腐竹、蘿蔔、香菇、豬肉等十幾種原料組成。盆菜吃法也符合中國人的傳統的宗親法度,壹桌子食客只吃壹盆菜,寓意團圓,壹派祥瑞氣象。大家手持筷子,在盆中不停地翻找,定然會呈現出情趣盎然的情景,而且越是在盆深處的菜,味道越鮮美。傳統的盆菜以木盆裝載,現時多數改用不銹鋼盆,餐廳亦有采用砂鍋的,可以隨時加熱,兼有火鍋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