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頭就是我們常稱呼的附子。
附子,又名烏頭或附片,別名:草烏、鹽烏頭、鵝兒花、鐵花、五毒,加工炮制為鹽附子、黑附子(黑順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屬溫裏藥。中藥中“回陽救逆第壹品”。功能主治:回陽救逆、 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痹,踒躄拘攣,陽萎宮冷,陰疽瘡漏及壹切沈寒痼冷之疾。
很多中醫師都感嘆:最好用的中藥是附子,最難用的中藥亦是附子 !
附子是中醫臨床的壹味要藥、峻藥和猛藥,受到古今眾多名醫的推崇。
如明代名醫張景嶽把附子列為“藥中四維”之壹。他說:“夫人參、熟地、附子、大黃,實乃藥中之四維?人參、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黃者,亂世之良將也。
”清代名醫陸懋修稱“藥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黃、附子、人參。有此四藥之病壹劑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則不能。”
現代名醫吳佩衡則把附子、幹姜、肉桂、麻黃、桂枝、細辛、石膏、大黃、芒硝、黃連列為中藥十大主帥,指出“此十味藥品,余暫以十大主帥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從上述說法中,足見附子在名醫心目中的地位。
但是另壹方面,也多有“終身視附子為蛇蠍”而不敢用的醫生。明代張誌聰《本草崇原》即記述了這樣的醫者,並記載了他們的勸告:“附子不可服,服之必發狂,而九竅流血;服之必發火,而癰毒頓生;服之必內爛五臟,今年服之,明年毒發。”這些醫生對附子如此畏懼,究其原因,無非是怕用附子發生醫療事故。也確有導致醫療事故的醫生。如據李介鳴先生介紹,曾有余某,原是律師,1949年後改業中醫,用川烏、附子量恒達60g,多至壹方120g,治風寒濕痹頗有著效。但因濫用烏、附,幾次以之“殺人”而被判刑。
首先,是因為附子有大毒,用不好會中毒,甚至死亡。古代這樣的例子壹定很多,現代臨床報導的附子中毒的事例也時常可見。其次,中藥治病,在於以藥物之偏來糾正人體之偏。附子辛熱之偏性甚劇,如辯證不確,可發生燥熱的副作用,甚則加重病情,乃至置人於死地。而認證雖準確,但配伍不當,或劑量失宜,亦可發生燥熱的副作用。
我第壹次接觸附子是在我師承吳依娜老師跟診的時候,我看到老師開了黑順片,壹開始我還不知道黑順片原來就是鼎鼎有名的附子。後來聽老師和師兄們的介紹才知道,黑順片就是制過的附子,但是也要註明先煎,壹般都要先煎1~2個小時,然後讓病人試藥,如果沒有感到舌頭麻才放入其他中藥壹起煎煮。但是附子的功效很強悍,能夠回陽救逆、 補火助陽,散寒止痛。臨床上陽虛厲害的患者壹用上這味藥,效果很明顯。
我們老師有位病人,病歷如下:
我們的老師真的仁心仁術,耐心回答病人的問題,並及時幫助病人調整藥方,附子的量也是先開小劑量,看看病人對藥物的接受度,然後再逐步加大劑量,醫術高明讓病人感激萬分!
這個病人的體質很敏感多變,當病人出現便秘時,及時幫助病人調整藥方,解決問題。
幫助病人從晚上大汗淋漓要更換幾次衣服,到出汗明顯減少,不需更換衣服,大便也正常了,腹部也沒那麽怕冷了,真的幫病人減少了很大的病痛,慢慢恢復正常。老師給我們分享的病例,讓我們學習了很多。讓我們這些子弟都很佩服,也很慶幸跟到了壹個好醫生,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