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丸的主要成分是黨參、陳皮、白術(炒)、枳實(炒)、麥芽(炒)、山楂(炒)。陳皮苦、辛,溫。歸經歸肺、脾經。
其中黨參補氣兼能養血,這是它的壹大特點。所以氣血兩虛,氣短心悸,疲倦乏力,面色蒼白,頭昏眼花,胃口不好,大便稀軟,容易感冒的人,也宜服用黨參。
陳皮可理氣健脾,調中,燥濕,化痰。主治脾胃氣滯之脘腹脹滿或疼痛、消化不良。濕濁阻中之胸悶腹脹、納呆便溏。痰濕壅肺之咳嗽氣喘。
白術多年生草本,喜涼爽氣候,以根莖入藥,具有多項藥用功能。功效: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於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
麥芽行氣消食,健脾開胃,退乳消脹。用於食積不消,脘腹脹痛,脾虛食少,乳汗郁積
山楂消食積,散瘀血,驅絳蟲。治肉積,_瘕,痰飲,痞滿,吞酸,瀉痢,腸風,腰痛,疝氣產後兒枕痛,惡露不盡,小兒乳食停滯。消食健胃,行氣散瘀。
由上述成分可以看出,健脾丸的成分能夠健脾開胃,所以使得健脾丸對治療脾胃虛弱有不錯的效果。
二、健脾丸配方組成
《中國藥典》:健脾丸
處方黨參200g白術(炒)300g陳皮200g枳實(炒)200g山楂(炒)150g麥芽(炒)200g。
性狀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微甜、微苦。
炮制上六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30~16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健脾開胃。用於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用法用量口服,小蜜丸壹次9g,大蜜丸壹次1丸,壹日2次;小兒酌減。
規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普濟方》卷二十二引《經效濟世方》:健脾丸
處方厚樸1斤(去皮,切),棗2升(去核,切),生姜1斤(去皮,切)。
制法上藥先入鍋內,猛火炒勻,攪候紫焦傾出,為祖末;每末1斤,入良姜4兩,幹姜4兩(炮裂),神曲4兩,附子2兩(炮,去皮臍),同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暖胃溫脾,增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心米飲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二十二引《經效濟世方》
《東醫寶鑒·雜病篇》卷四引《必用全書》:健脾丸
處方白術5兩,白茯苓3兩,白芍藥3兩,半夏(姜制)3兩,陳皮2兩,神曲2兩,山楂肉2兩,當歸(酒洗)2兩,川芎2兩。
制法上為末,煮荷葉湯,作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健脾胃,進飲食,消化水谷。主噯氣。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白湯送下。
摘錄《東醫寶鑒·雜病篇》卷四引《必用全書》
《扶壽精方》:健脾丸
處方白術(微炒)5兩,陳皮(洗凈,存白)3兩,半夏(泡7次,姜汁拌炒)3兩,神曲(炒)2兩,山楂(去子,蒸,曬)2兩,歸身(酒洗)2兩,白芍藥(炒)2兩,白茯苓(去皮)2兩,川芎(小者佳)1兩半,黃連(姜汁炒)1兩半,香附(童便浸)1兩,枳實(面炒)1兩,炙甘草1兩。
制法上為末,荷葉包老米飯,慢火上蒸飯為丸,如小赤豆大。
功能主治脾胃病。
用法用量每服80-90丸,食後滾白水送下。
摘錄《扶壽精方》
《育嬰家秘》卷三:健脾丸
處方胃苓丸加山藥2錢,蓮肉2錢,木香8分,砂仁8分,白術1錢半,當歸1錢,麥芽(炒)1錢,神曲(炒)1錢。
制法棗肉為丸。
功能主治養脾進食,調理胃氣,和養榮衛。
用法用量米飲送下。
摘錄《育嬰家秘》卷三
《魯府禁方》卷壹:健脾丸
處方枳實1兩(麩炒),白術3兩(麩炒),陳皮2兩,神曲1兩(炒),木香5錢,半夏(姜制)1兩,黃連(炒)1兩,黃芩(炒)1兩,厚樸(姜制)1兩,當歸(酒洗)1兩,香附子(去毛)1兩,大麥芽(炒)1兩,白芍(酒炒)1兩,白茯苓(去皮)1兩,川芎5錢。
制法上為細末,用荷葉煮糯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食。
用法用量每服40-50丸,食後白米湯送下。
摘錄《魯府禁方》卷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