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78個常用烹飪名詞?

78個常用烹飪名詞?

1,渣餅:也叫豆渣餅。將小米、綠豆或黃豆去皮,泡粉,用小磨調成稠糊狀,用小勺挖,放在鏟子上煎成核桃狀的餅,兩面煎黃時鏟起,用清油煎成柿餅黃,即為渣餅。

2.渣泥:將炒好的渣剁碎,加入香菇、筍、火腿,炒成泥狀食用。

3、藥渣:綠豆浸泡後磨成糊狀。去皮後,面糊攤成圓形塊,折疊成長約7厘米、寬約5厘米的餅。

4.花下蓮藕:七月荷花盛開時,荷塘下嫩嫩的蓮藕。

5.鮮核桃:本省7月采收的核桃和去皮的鮮核桃,可做涼拌、炒菜。

6.蝴蝶蘿蔔:把紅白蘿蔔豎著劈開,刻成蝴蝶形的條,再用偷來的刀切成片,就是蝴蝶蘿蔔,可以做糖醋蘿蔔,也可以做烤鴨碼(就是帶頭)。

7.菊花蔥:將蔥切成7厘米長的段,左手握住蔥段的壹端,另壹端露在外面。右手拿刀,將蔥白裸露的部分豎著刻(當地稱“切”)4~7刀,深度約6厘米。用清水浸泡,蔥白會卷成菊花形狀。

8.蘿蔔芽:第壹年的蘿蔔經過冬儲和第二年春節後,是壹個嫩芽。

9.酒糟:就是把這壹帶的酒糟做成料酒,再加點胡椒粉和鹽,泡在料酒裏。夏天太陽曬後,變成淺棕色。

10、南棗:壹般指白棗,產於杭州、紹興,用小麥、糯米發酵而成。

11、毛豆:指未成熟的毛豆,果肉飽滿,綠色,鮮嫩。

12.大配合頭:指長5cm,寬1.5cm,厚1.5mm的長方形薄片..如果原料不夠長,可以根據自己的長度、件數或原數來使用。還有壹些食材需要切段或者切絲。總之,搭配的大頭要美觀大方,要看菜品和容器。大配頭多用於扒、烤、清湯類菜肴。

13、小配頭:小配頭可分為絲、片、丁等。絲只有3厘米,片只有1.5厘米,丁只有1厘米。如厚樸片、蔥、姜、蒜、木耳等。,被切成小雪花片、象眼片、馬牙片、大小骰子或加工成花、米、絨等。

14.花椒油:鍋中加入大油或清油,油八成熱時放入花椒,炸熟後取出,即青椒。

15、蔥椒:蔥椒是將花椒浸泡在紹興酒和鹽水中,用蔥、姜切碎,搗成泥狀,即蔥椒,放入小壇中備用。

16,道士帽:又名“頭蒜苗”。從蒜苗上切下蒜葉,先用豎刀在1/2處切入蒜苗,再用平刀向前達到7 mm,用豎刀切下。同理,兩套切成兩頭尖,中間連在壹起,像兩頂道士帽對著戴,故稱“道士帽蒜苗”。因為受不了,老是摔倒,有人稱之為“被蒜苗絆倒”。

17、水粉:也叫濕盤,用來堆菜,壹部分放在盛有少許水的水碗裏。

18,頭湯:也叫生汁湯。熬骨頭、雞鴨、豬肉等。在壹個幹凈的水罐裏。當肉熟到可以撈出時,撇去油,放涼,就是第壹道湯。

19、白湯:也叫奶湯等。將豬骨、雞肉、肘子壹起放入清水鍋中,蓋上鍋蓋,用大火煮至湯汁呈乳白色。

20.毛湯:去掉肉的豬骨,然後放在水鍋裏煮。這個湯可以壹邊煮,壹邊加水,雞骨頭,碎料等等。

21、清湯:第壹道湯用雞掃帚(雞胸肉剁成泥)清湯,增加鮮味,去除雜質,可晶瑩剔透。

22、湯盤:清湯暫時變稠,再用雞掃子盤好。

23.追湯:將清湯加入雞鴨中,小火熬制,彌補其營養風味。24、盜刀:無形,密不透風。比如“蜜烤方肋”表面看起來是壹大塊,實際上是用偷來的刀解成了壹個小方塊。並剪成夾子形狀,叫切刀偷刀。

25.膨脹雞:為了方便加熱和美觀,初步加工後切掉雞的嘴和爪子的1/3和臂尖。有些菜擴張的時候需要打眼,打頭,撓爪,斷骨。

26.膨脹魚:為了方便加熱和美觀,將初步加工後的魚切掉胸鰭和背鰭的1/3,尾鰭修剪整齊。

27.馬牙段:洋蔥從中間洗凈,切成2厘米長的段。

28.骰子骰子:正方形,有1厘米正方形和1.5厘米正方形。

29.象眼石塊:兩頭尖中間寬,壹般長4厘米,中間寬1.5厘米,厚1.5厘米,斜2.5厘米。它的大小可以根據主料和容器的大小來確定。

30.菱形塊:類似象眼石塊,但沒有象眼石塊規則。

31.多米諾骨牌:長方形。壹般長5厘米,寬2.5厘米,厚7毫米,小的長2.5厘米。其大小可根據具體情況確定。

32.滾刀塊:通過原料的滾動和豎刀的傾斜,將原料切成基本相同的塊,如燒茄子。

33.綠豆丁:壹種類似綠豆籽的小立方體丁,大約5-7毫米見方。

34.砧板:將不規則的原料加工成基本壹致的塊狀,壹般長5厘米,寬65,438+0厘米,厚0厘米。可以采用先分後切或先刪後切的刀法。

35.雪花:形狀像雪花的薄片,壹般厚1.5毫米,長和寬分別為1.5厘米。

36.柳葉:形似柳葉,多由竹筍和茭白制成。它們壹般長5厘米,厚1.5毫米,壹頭尖,壹頭寬。

37.宋麗:煮熟的原料面條是靜止的,裏面的大塊肉被撕成小塊攤平。如鹵鴨、清蒸全鴨等。

38.橫刃:又稱斜刃。操作方法是左手壓原料,右手握刀,刀背向外,略高於刀刃,使刀身傾斜,成品為斜茬片,如腰片、海參、肚片等。,都采用臥刃的方法。

39.刪除:為了讓原料內部變松,斷而不碎,輕掃刪除。比如煎蛋。

40、解決辦法:就是切不透,壹般是原料的2/3或者3/4,比如腰花,但是在操作上,用的刀法不壹樣。

41,拉瑪絲:粗絲,長5厘米,厚7毫米,寬7毫米。

42、麻:即主料浸泡在配料中,多用於幹炒菜肴,烹調前臨時浸泡使原料入味,時間相對較短。

43.維護:將已開發和未開發的原材料以不同方式保存,以延長其使用壽命。

44.對了:加堿加快原料準備。有的上下加熱,使其眩暈,也叫舉。為了使壹些原料肥嫩滑,去除異味,加入適量的堿進行提取,然後去除堿味。

45.巴:就是把經過初步加工的原料或半成品,放入滾湯或開水中沐浴。這個洗澡的過程叫巴。比如冬天,要把拌好的肉煨壹下,才好吃不涼。

46.有很多用途。壹個是保持水,使它可以使用很長壹段時間。如果炒菜,在鍋裏加水,加入竹筍等原料,把水倒入鍋裏。二是用於湯菜,比如豬裏脊肉。鍋置火上,加清水加熱至六七成,放入裏脊肉絲,待肉色變淡時撈出,再加入清湯和調料即可食用。

47.殺生:為了去除原料的異味、浮油和水分,在開水或煮湯中加入鹽水和料酒,然後將原料放入,煮沸撇去,然後撈出。

48.浸泡:將原料放入沸水中使其凝固,避免營養溢出。

49.撒粉:為了保持原料的脆、嫩、色,放入開水鍋中快速攪拌,然後立即取出。如蓮藕、芹菜。

50.蘸:將原料放入熱水或煮湯中,立即取出。如果把卷心菜浸在熱水或沸騰的湯鍋裏,它可以收縮變軟並保持顏色。

51.烤汁:炒蔬菜的壹種操作。汁烤好以後,菜都是油亮油亮的,桌子上還有小泡泡。具體做法是:在炒菜的汁液中加入熱油,壹手搖鍋,壹手用勺子推汁,使油融進醬汁中起泡,稱為汁幹。

52.追:將生肉放入冷水中,使血液溢出,滲入水中,使其鮮嫩幹凈,色澤美觀。如果炸了裏脊,就把它切開,在水裏追。

53、團邊:放處理好的白菜等。圍繞著菜肴使菜肴美觀大方,也稱之為緣。

54.鍋墊:摘菜時用的工具。它由竹子制成,圓形,直徑約50厘米,上面有許多八角形的孔,又稱鍋箅子。

55.折疊:加入澱粉和雞蛋或蛋清,攪拌成糊狀。將主料放入膏體中均勻抓取,使膏體緊緊抓住主料,便於保持原料的嫩度和形狀。

56.哈頭:把嫩嫩的原料放在籠子裏短時間加熱,叫哈。Hato使用時間長,要求原料不沾水握得緊緊的。

57、a產品:選料精細,造型大,美觀大方。嘗壹嘗食物以示尊重,比如嘗壹嘗肉,嘗壹嘗桃子等等。

58、油震:油燒到八成熱的時候,把原料放進去,馬上拿出來,這叫震。幹炒菜第二次下鍋,在原料上澆熱油也叫壹震。

59.擠汁:將菜放入盤中,將汁倒入鍋中,勾入流水中至汁濃縮,再澆在菜上。

60.熱鍋涼油:先將鍋燒熱,放入大油,把油倒出來,再放入涼油翻炒,以保持原料的酥、嫩、色。

61,內七外十壹:壹種排列形式,即中間1,內圓周6,外圓周11,如真正的炸丸子、炸雞餅。

62.突火:在炒或煮原料的過程中,為了防止食物內生或硬起心腸,在壹定程度上把鍋從火的上方停壹會兒,然後在火上繼續加熱。

63、順:即套碗,蒸熟後,照原樣放在頭海碗或鍋墊裏。

64.收汁:將炒菜中的湯汁加熱,由多到少,由稀到稠,可以增加菜肴的濃度、風味和光澤。

65、果汁:又稱果汁集。菜基本都是及時做好的。為了使它們入味,用小火加熱,基本上收集汁液,以增加菜肴的光澤。

66.三節:指的是鍋墊的形狀,兩邊低中間高。先在中間橫放壹排,再在上面橫放兩排,放在中間壹排。

67.鞍橋:托盤裝載的壹種形式,兩排平放,壹排設置在中間。

68、爆汁:汁不多,但可以盛菜。菜吃完後,盤子裏就沒有果汁了。

69.脆皮糊:由雞蛋、澱粉、面粉和植物油制成的粘性糊。它被用於諸如烤焦和鍋烤之類的菜肴。

70.皮糊:由雞蛋、澱粉和原油制成的糊。用於煎、炸等菜肴。

71、玄糊:即雞蛋白與適量面粉混合,打成糊狀(糊狀如筷子卡住時的泡沫),如炒韓肉。

72.雞糊:即把雞胸肉去皮,去筋,剁成泥,放入盆中,攪拌蛋清和澱粉,再把蔥、姜水、鹽面攪拌成糊狀,再加入適量大油,攪拌均勻。

73.魚蝦醬:制作方法與雞蓉基本相同,只是用料不同。皮和刺要清洗幹凈,適當控制用水量。

74.洋蔥:指的是4厘米到5厘米的壹段,拍壹拍即可使用。這是壹場大賽。

75、生姜:指的是原來的壹片生姜或者是斷了的兩半,拍拍它,它就是壹根大火柴。

76.姜汁:將生姜洗凈去皮,搗碎,擠出汁液,再次搗碎,使用時放在壹起,加水文火煨。

77.洋蔥姜水:將蔥、姜去皮洗凈,用刀拍勻,用清水浸泡,用清水浸泡。

78.大油:指用豬肚子上帶筋的板狀油提煉出來的油,純凈潔白,無異味。有人稱這種油為熟豬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