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胃鏡報告“黏膜下突出”,是什麽病?

胃鏡報告“黏膜下突出”,是什麽病?

“黏膜下隆起性病變性質未定”,現在經常看到胃鏡醫生會給出這樣的診斷。患者看到後往往很緊張,因為不知道該怎麽辦。

這種情況我該怎麽辦?

首先,要了解什麽是黏膜下隆起,首先要明確胃壁的結構。胃壁分為幾層?黏膜下層是什麽意思?

胃壁分為四層:粘膜層、粘膜下層、肌肉層和漿膜層。

1.粘膜層:包括上皮層、固有層和粘膜肌。

2、粘膜下層

由疏松的結締組織和彈性纖維組成,起到緩沖作用。這壹層包含大血管、神經叢和淋巴管。

3.肌層

胃壁的肌肉層發育良好,由三層平滑肌組成。外層是縱肌,中層是環肌,內層是斜肌。

4.漿液層

胃壁的漿膜層是胃的外膜,實際上是腹膜覆蓋胃表面的部分。

黏膜下隆起實際上是胃黏膜層以下的隆起,不同於生長在胃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變。此類病變的黏膜表面在胃鏡下通常是完整光滑的。

隨著近年來胃鏡下微創治療的廣泛開展,絕大多數的黏膜下隆起都可以通過胃鏡進行微創手術,不像以前的開腹手術或腹腔鏡手術。

由於治療手段的原因,某種程度上內鏡醫師更重視黏膜下隆起的檢查。

因此,近年來胃鏡報告中經常出現“黏膜下隆起性病變”的診斷。

圖1 A-B胃腸間質瘤;D-E胃竇前壁間質瘤,以上病變均起源於第四層黏膜,與周圍黏膜界限清楚,與肌層延續處可見“喇叭口”狀結構(箭頭)。

粘膜下腫塊患者經常遇到幾個問題:

1,黏膜下隆起壹般不活檢。曾經有患者質疑,為什麽發現了鼓包,不給我做活檢。其實很簡單。既然是在黏膜下,壹般的活檢是不可能得到有意義的組織的。也就是說,不勞而獲是沒有意義的。

2、黏膜下突起,壹般醫生會推薦EUS檢查。實際上,這是壹種內窺超聲波。也就是說,超聲檢查是在胃裏做的,這樣我們就可以確定黏膜下隆起位於胃壁的哪壹層。它有多大?它們是什麽樣的東西(囊狀的,固體的,等等。)?

3.部分患者需要結合CT檢查。有些黏膜下隆起性病變有時需要結合CT檢查,進壹步判斷其性質、大小及與鄰近組織的關系,從而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法。

胃黏膜黏膜下突起常見的情況有哪些?

1,腔外壓迫。壹種是對正常器官的壓迫,比如脾臟,導致胃部黏膜下隆起。另壹種是腹腔其他部位的腫瘤,如胰腺囊腫、膽囊腫瘤等。b超或CT檢查有助於鑒別。

2.囊性腫塊或血管。這種情況多見於囊腫、血管畸形等。,大多是良性的,壹般不需要治療。

3.固體物質。間質瘤、平滑肌瘤、脂肪瘤、異位胰腺等常見,大小從幾毫米到幾厘米不等,往往需要借助超聲胃鏡、CT等進壹步檢查,具體性質往往需要術後病理明確。

圖2胃神經內分泌腫瘤。白光下可見胃前壁下段扁平的黏膜下隆起,表面可顯露血管,EUS深層黏膜下-黏膜下層可見低回聲病變。

這種粘膜下隆起的預後有好有壞,除了不同的病變,如脂肪瘤,預後良好。

圖3胃平滑肌瘤。胃體小彎處可見粘膜下隆起;b超下固有肌層可見圓形、均勻、低密度回聲。C-D HE可見梭形細胞,免疫組化可見α-SMA(+)。

也與病竈大小密切相關。比如小的間質瘤預後好,而大的間質瘤往往惡性度高,容易轉移復發,有的需要化療。具體情況還要結合術後病理結果來分析。

圖4異位胰腺(淺型)。白光胃角可見臍黏膜下隆起,超聲內鏡下可見黏膜肌層與黏膜下層邊界不清的高回聲病變。

圖5胃內異位胰腺(深型)。白光下胃大彎處可見半球形黏膜下隆起,超聲內鏡下可見壹模糊的強回聲病竈,起源於黏膜下固有肌層,類似於肌肉增厚。

看了上面的介紹,相信不難看出,單純胃鏡檢查甚至聯合超聲胃鏡和CT檢查並不能完全確定病變的性質,只有術後病理才能做出診斷。

黏膜下腫塊都需要手術嗎?

其實黏膜下突起不壹定需要手術。

比如腔外正常器官的壓迫、脂肪瘤、血管瘤(血管畸形)、黏膜下囊腫等。完全不需要手術,而對於小於壹厘米的,可能是間質瘤、平滑肌瘤的,也可以暫時不手術,註意定期復查。

但是有壹點,要想確切知道黏膜下隆起是什麽,必須要有手術獲取病理才能知道。

那麽黏膜下突出壹般需要選擇什麽樣的手術呢?

隨著近年來胃鏡技術的快速發展,很多黏膜下隆起物不再需要開腹或腹腔鏡手術。

ESD(內鏡黏膜剝離術)、POEM(經口內鏡肌切開術)、隧道技術可以完全解決大部分黏膜下隆起物的微創手術治療。

黏膜下突出術後需要註意什麽?

這裏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術後患者壹定要記得看病理結果。雖然大部分黏膜下腫塊是良性病變,但具體情況仍需病理判斷。

術後多長時間,是否需要復查和進壹步治療,也要結合病理情況來確定。

比如大的間質瘤,根據病理免疫組化判斷,如果惡性程度高,壹定要密切隨訪,有的需要聯合化療。

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