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驢,北京小吃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是喜歡在農歷二月初二買“驢打滾”。豆沙餡的豆粉滾雪球,形狀圓潤,有“財源滾滾”的吉祥寓意。
正面旗幟
農歷二月初二,淄博人有吃炒面和旗子的傳統習俗。所謂旗,就是壹塊切成菱形的面團,長3-2厘米,寬3-2厘米。將幹燥的面旗加熱,用白土油炸,制成油炸面旗。
龍旭面館
北方人喜歡在二月二吃壹碗“龍須面”來贏得好獎品。吃面條又叫吃“龍須面”,故名龍須面。“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這壹天,人們以吃面條的習俗祭拜龍王,希望它能播撒雲雨。
龍須面是由山東的手拉面演變而來的。拉面細如發絲,開水如銀龍入海,故名。相傳明朝禦廚有壹位廚師。在立春的那壹天,他做了壹根細如發絲的面條,就像龍須壹樣。皇帝胃口大開,非常高興,贊不絕口。從此,這種炸細點就成了壹種非常時尚的小吃。龍須面的二月二月食,有“順順利利,順順利利”的美好寓意。
爆米花
武則天當了皇帝,惹惱了玉帝。玉皇大帝告訴四大龍王,三年內禁止在大地上降雨,但壹條黃龍違背了意誌。玉帝得知後,將它放在地上,壓在佛塔下。玉帝說要回天,那就是“金豆開花”。為了拯救龍王,人們到處尋找盛開的金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在曬玉米種子的時候,突然想到,這種玉米像金豆壹樣,壹炒就開花了。不是《金豆花開》嗎?家家戶戶爆爆米花,在院子裏立案,為開花的“金豆”焚香。
油炸豆子
二月二,中國西北和甘肅岷縣有吃炒豆角的習俗,意思是每年春天初,來朗會的人買大黃梨帶回家孝敬老人,所以“二月二”廟會也叫“黃麗暉”。
炒面
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北鄉壹帶,每家每戶都在農歷二月初二中午吃炒面。炒面就是小塊的面條,再拌上肉絲、豆腐絲、筍絲、青菜之類的。因為炒面看起來像昆蟲,所以意味著大家齊心協力把昆蟲炒熟,全部吃掉。
面粉做成的薄煎餅
還有二月二吃煎餅的習俗。二月二吃的煎餅,大多是高粱面或者白面粉做的。把面條弄粘,鍋加熱,最好是平底鍋,用壹塊肥肉蹭壹下,防止粘鍋,然後把調好的面糊鋪在鍋裏,用鏟子均勻的攤開,瞬間就熟了。這是因為當時正是驚魂前後,各種毒蟲開始蠢蠢欲動,人們以此作為提醒,不要被毒蟲傷害。
炒面象棋
炒面棋又名炒蠍豆,有棱角,形似棋子。此時恰逢初春,蠍子毒蟲醒。吃炒面意味著人們對害蟲的回避。童謠裏唱:“吃蠍子爪,蠍子不用打。”
腌豬頭肉
農歷二月初二是老百姓的傳統節日,有吃豬頭肉、嚼豬蹄、咬豬耳朵的習俗,都象征著吉祥和繁榮。人們紛紛購買豬頭肉,希望新的壹年有個好兆頭。人們把龍描述為從許多動物身上找到特征。在龍的形象中,我們可以找到蛇、魚、鳳、龍、鹿、馬、牛的影子。這也是人們用豬頭代替水龍頭的原因。
春餅
吃春餅叫“吃龍麟”。壹個比手掌還大的春餅,就像壹塊龍鱗。春餅比較硬,包含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都用刀切成細絲,拌幾樣家常菜炒,比如韭菜炒肉絲,菠菜炒肉絲,綠豆芽醋,素炒粉條,攤雞蛋等。,並卷成春餅,蘸上蔥絲和麻油面醬,真的很好吃,很爽口。吃春餅的時候,壹家人圍坐在壹起,把烤好的春餅放進蒸籠,邊吃邊拿。又熱又開心。
有些地方把二月二吃的餅稱為“龍麟餅”,而在呂梁地區,這壹天吃煎餅或蔥油餅,稱為“揭龍皮”。在北京地區,這壹天常吃春餅,稱為“吃龍麟”,吃的時候配“合菜”更講究。組合菜是由瘦肉絲與菠菜、豆芽、大蒜和其他蔬菜壹起炒制成的。吃的時候,把春餅分成兩份,淋上甜面醬,配上大蔥,然後夾著組合菜卷成筒狀。在太原地區,這壹天除了煎餅,還要吃餃子,稱為“吃龍耳”,還有人用餅卷菜,表示關水龍頭。晉南那天壹定要吃麻花和痱子,叫“咬龍骨”。
餃子
2月2日,家家戶戶都會包餃子。在這壹天吃餃子被稱為“吃龍耳”。過去醫學不發達,治病不容易。大概人們以為“龍擡頭”就能遏制百病,吃“龍耳”就能保護身體,消除百病。至今仍有“二月二吃餃子,百病怕外面跑的龍”的順口溜。
餃子有的形狀像金元寶,有的形狀像耳朵。龍在這壹天擡頭吃餃子,稱為“吃龍耳”。“舒服不如倒立,好吃不如在餃子裏”。在“龍擡頭”這壹天,講究吃“葷素餃子”,即以“葷素”的諧音為“富貴”,傳遞新的壹年財源滾滾的信息。
油炸油餅
在北京、天津等壹些地區,人們有在春節吃炸糕的習俗,稱為“吃龍膽草”。炸糕色澤金黃,叫秦艽很形象。做法是把小米磨成黃米,再把黃米磨成面粉,也就是黃麥。由黃小麥制成的黃米糕具有黃、軟、濃、香四大特點。有兩種吃法,壹種是素餅,壹種是油炸餅。
芥末米飯
農歷二月初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流行的習俗,有吃芥菜飯不會生疥瘡的說法。舊社會老百姓生活貧困,健康意識淡薄。此外,有許多皮膚病(如疥瘡)患者,他們很容易被感染。芥菜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和維生素C,經常食用富含葉綠素和維生素C的蔬菜,可以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強抵抗力,對人體皮膚有好處。所以有壹種說法,吃芥末飯不會生疥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