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口感描述作文
粽子口感描述作文,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壹個主題意義的文體。以下分享粽子口感描述作文
粽子口感描述作文1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之壹——端午節。在這壹天,人們吃粽子、賽龍舟,以紀念抱石飲恨汨羅江的屈原。而我們小孩子到了這壹天,最愛吃粽子啦。
粽子在各個地區的形狀和味道都各不相同:有三角北京粽、長條廣東粽;蘇州嘉興等地的四角江南粽、四川方形辣粽等等,有甜的有鹹的,有清淡的,有帶腌肉蛋黃的,南北風味不盡相同。我從小吃慣了棱錐形的客家粽。初到廣東時,壹見到那長得像龍舟似的長粽子,心裏暗暗吃了壹驚。壹口咬定這種粽子肯定不好吃。
端午節那天,奶奶端上了壹盤長長的粽子,上面沾滿了好多小水珠,淩亂的線綁在粽葉上,乍壹眼看過去就不好看,我便皺起了眉頭。可壹剝開那層葉子,壹股清香撲鼻而來,只見白白的糯米混著幾顆紅紅的豆子,藏在裏面的肉時不時地探出個小腦袋。再走近壹聞,粽葉的清香,還有淡淡的米香頓時勾起了我的食欲。
於是,我忍不住夾起半條粽子,迫不及待地想往嘴裏塞。“別噎著啦,”姐姐說,“把它分成幾段再吃,這樣容易吞下去而且口感更好。”我急忙把粽子分成幾個小段,“啊烏”壹口便把其中的壹塊放進了嘴裏。
輕輕壹咬,軟軟的米黏黏的,原汁原味,豆子香噴噴的,肥肉帶著油水的味兒,瘦肉柔韌有嚼勁……美美的香味瞬間“俘虜”了我的味蕾。我很快吃完了半條,又忍不住再吃了半條,又半條……直到肚子裏“粽滿為患”,才依依不舍地放下筷子。我心想:果然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啊。粽子的好壞可不能只看外表包裝就輕易妄斷的呀!
“奶奶,這麽好吃的粽子是怎麽做的呀?”吃完後,我好奇地問。“哦,那很簡單的。我來示範給妳看看。首先,妳要把米、豆子和肉都準備好,然後這樣把粽葉的形狀搞好,再把他們依次放進去,然後再把葉子裹起來,最後用繩子或者竹片把粽子紮好。
這壹步壹定要紮好呀,壹定要紮牢,不然壹下鍋就散了可不好,或者裏面的糯米松松散散也不好喲……弄好後,用大鍋煲上它壹晚就可以啦!”
看到奶奶三兩下就完成壹個,我立馬興致勃勃“捋起袖子”來想試壹試。可事實上,這哪有奶奶說的那麽簡單呀,我試了好幾次都沒有包成壹個粽子,只好敗下陣來。看著奶奶那認真而又滲滿了汗水的'臉,我突然體味出了壹種比粽葉還要更加清甜的味道——這也許就是家的味道吧。
粽子口感描述作文2描寫包粽子的作文篇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壹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粽子、劃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是壹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粽子。
包粽子,首先要把箬葉洗幹凈,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折疊,圍攏來,做成壹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裏,和在壹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著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後壹道工序,妳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壹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壹次看著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粽子嗎?妳讓細線系在什麽地方啊?”
我暈!感情粽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系著掛起來的,怎麽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粽子呢?
包好的粽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為從鍋裏飄出那粽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粽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裏面金黃松軟的“粽肉”了,咬壹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粽子,品嘗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壹般的甜蜜。
粽子口感描述作文3在我家裏幾乎壹年四季都可以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這事兒對我們來在說可壹點也不稀奇。
“我討厭吃粽子,它總是軟綿綿的,我最討厭吃這種容易塞牙縫,把牙齒給粘住的東西。”這是我在幼時常常抱怨的話,因為吃粽子實在太麻煩了,連看都不想看壹眼,現在是好多了,但是我還是不願去剝。
外婆以前經常把半成品的粽葉從市場裏買回來,親自制作粽葉,調出壹種味道適中的糯米,包粽子給我吃。粽子實在大,以致我壹個粽子要被我拖到中午,才能夠吃完。我不喜歡吃粽子,粽子壹吃完,幾乎晚飯都吃不下了,還容易噎住,吃粽子成了我壹時的難關,成天想著如何讓我可以不用再吃可恨的粽子。
但是,年復壹年,外婆年紀大了,也不常給我做好吃的粽子了。以前,不愛吃粽子的我,漸漸愛上了粽子,愛上了粽子那種獨特的味道。可是,吃粽子的機會卻越來越少了,我妹出生後,壹年大概只會有壹兩次親自吃粽子,有時就算到了端午節也不再吃了。而粽子也不再是自己家裏做的了,常常是從外面買的。在也吃不出過去熟悉的粽子味道了。
我開始學習制作粽子,但是做粽子可不是什麽美差,過程復雜極了,要麽是粽葉壞了,要麽是糯米漏出來了,而且,我是吃過好幾次粽子,但也不知曉粽葉到底是什麽。因為每天早晨起來時,糯米、板栗與肉在碗裏等著我,而那粽葉老早扔到垃圾桶裏了。有壹段時間還以為是糯米直接丟進鍋裏煮的。只是隱隱約約認為那是壹種很大的葉子,有幾次在老家時聽別人說的。
現在,我可見著了。那不過是箬葉罷了,剛開始是墨綠的。接著,用刷子使勁刷,用水去沖,循環操作。那聲音有點像毛刷刷衣服的聲音“唰唰唰”。
即使力用大了,那葉子也韌性十足,毫無要崩裂的跡象。最後再將葉子曬幹,大概要曬上兩三天的光景,葉子中的水分才會差不多幹透,就可以用來包粽子了。
因為,只有曬幹了,葉子中的香味才會真正激出來,發出壹種又讓人的植物芳香,誘人的粽葉味道。這樣把糯米裹進去蒸後,糯米才會擁有葉子的味道,而使得肥肉中那些的油榨到板栗與糯米裏,而瘦肉更加鮮嫩美味,味道剛剛好。
那可就是粽子,我思念已久的難忘的粽子味道,何時,我能在吃上粽子啊,外婆親手包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