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鋼絲面:玉米粉做成金黃色細絲。小時候經常去院子裏的加工車間看大人往機器裏倒玉米粉,等著鋼絲面被壓出來。大多數時候,大人會給每個孩子拉壹塊,然後我們會蹲在院子裏的自來水管旁邊,用自來水往嘴裏灌。近年來,人們了解了保健,作為粗糧的鋼絲面又回到了餐桌上。可以和肉壹起炒,也可以像面條壹樣拌羊肉湯。當然不是內在的——有。
3.炒脖:炒脖(或炒籽、炒果、炒麻葉)是蒙古族人喝奶茶時的小吃。它是將小麥粉與糖、雞蛋、酸奶或牛奶、奶油或黃油混合,然後揉成麻葉或拉成塊,或打成補丁,再切成條狀、三角形,用黃油或羊油(。炒脖是牧民容易儲存和隨身攜帶的壹種幹糧。他們習慣於壹次煎很多,然後儲存起來以備食用。現在每逢節日或喜事,都要集中力量炸壹大批脖子。除了在家吃飯,招待客人,我們還互贈禮物。
4、商都蔥油餅:蔥油餅是商都縣人常吃的壹種食物。蔥花餅用的面壹定是面筋,也可以加點面筋。和面的時候需要用相當量的豬油,不加水,也就是做蔥花餅的面是香酥面,不是水。另外,和面的時候需要加鹽和高湯。肉湯是用來代替水的,鹽是用來讓面條入味的。肉湯壹定要過濾,不要放油,否則會破壞豬油的風味。當然最重要的是面裏要有蔥花,不然就叫蔥花餅。取幾把嫩蔥,去掉綠葉,留三寸蔥白,然後剁成蔥末,蔥至少要有壹粒米那麽小。和面時加入面粉,就是完整的蔥花餅酥面。面團要軟,拌好後保存壹個小時左右,然後在案板上加入細面條,搟成千層餅,大小如手掌。最後的厚度大概不到半分,很軟。
5.內蒙風幹肉:內蒙牛肉幹又稱“內蒙風幹牛”、“風幹牛肉”、“風幹牛肉幹”,是內蒙古的特產,被譽為“成吉思汗的軍糧”。內蒙牛肉幹源於蒙古戰士的戰糧,攜帶方便,營養豐富。內蒙古牛肉幹選用來自大草原的優質無汙染新鮮牛肉,結合蒙古族傳統工藝和現代先進技術精制而成。是居家旅行和辦公的好食品。
6.草原土雞:草原土雞,主要選用無汙染草原特產的活雞,用油烹制而成。它的肉很嫩,很好吃,很“霸道”。最重要的是高營養,高蛋白,滋補滋補,達到了視覺,味覺,營養的完美統壹。
7.蒙古酸奶:因為白色食品是以牛奶為原料,添加白糖等調味料制成的,所以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價值很高。壹些白色食物對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有壹定的治療作用。蒙古人逢年過節或子女穿新衣時要用白色食物塗抹,用於婚禮儀式的蒙古包也要塗抹白色食物,以示祝福。還有生日,滿周歲,婚禮,長途旅行,老人們為了平安順利,用雪白的牛奶舉行祝福儀式。
8.酸奶炒飯:把炒飯泡在奶茶裏,奶茶邊喝邊繼續。炒飯會慢慢變軟。奶茶喝夠了之後,把碗裏的飯和茶都吃光。如果奶皮、奶酪、黃油再混合在茶裏,那就又甜又鹹又酸,那種混合而奇妙的味道,只有妳自己嘗過了才知道;也可以把炒飯放在煮好的高湯裏,加點鹽,做成肉丁炒米粥;牧民遠行或放牧時,炒飯是極好的幹糧。無論是嚼幹了吃,還是和奶豆腐、奶皮壹起吃,都充滿了香甜醇厚的味道。
9.內蒙涮羊肉:內蒙涮羊肉起源於元代。涮羊肉始於內蒙古少數民族地區,明代進入大都市,清代定名為涮羊肉。它是北京最著名的冬季美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現在已遍布北方。涮羊肉的特點:肉質鮮嫩,湯汁鮮美,回味無窮。《老城百故事》中說:“羊肉鍋是寒冷年份最常見的美味,壹定要和羊肉館壹起吃。這種吃法是對北方遊牧遺產的學習和演變,成為壹種特殊的風味。”羊肉肉質細嫩,容易消化,蛋白質高,脂肪低,磷脂多,脂肪比豬肉牛肉少,膽固醇也少。是冬季防寒保暖的美味食品之壹。羊肉性溫味甘,可用於食補和食療。是強身祛病的佳品,具有益氣補虛、溫中暖下半身、補腎壯陽、生肌壯力、抗寒的功效!
10,烤羊背:烤羊背也是蒙古族在非常隆重喜慶的場合都會做的壹道菜。按照蒙古師傅的說法,壹只羊的肉除了羊腿,都在羊背上,所以烤羊背也是壹道巨大的菜。選用草原牧場最肥美的白條羊背,用30多種中草藥和天然調味品腌制24-36小時。腌制好的羊背要放在特制的烤箱裏烤2個小時左右。註意必須是沙漠裏生長的野杏、桃、李、樺樹和“紮木”作為燃料。這樣烤出來的羊背才能原汁原味,充滿草原草香,沒有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