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掌風生在兩手掌。鵝掌風生掌心間,皮膚燥裂紫白斑,楊梅余毒血燥熱,兼受風毒凝滯源。
註:此癥生於掌心,由生楊梅余毒未盡又兼血燥復受風毒凝滯而成,初起紫白斑點疊起白此堅硬且厚幹枯燥裂,延及偏手,外用二礬散洗之,三油膏擦之,內用祛風地黃丸料加土茯苓白鮮皮當歸為佐,作丸服之甚效,若年久成癬難愈,又有不因楊梅後無故掌心燥癢起皮甚則枯裂微痛者名掌心風,由脾胃有熱,血燥生風,血不能榮養皮膚而成,宜服祛風地黃丸,外用潤肌膏,久久擦之即愈。
祛風地黃丸
生地、熟地,白蒺藜、川牛膝酒洗,知母、黃藥、枸杞子,兔絲子酒制、獨活。***研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黃酒送下,夏月淡鹽湯送下。
方歌:祛風地黃除血熱,鵝掌風生服即瘥,知藥蒺藜牛膝兔,獨杞同研煉蜜和。
二礬散
白礬、皂礬各四兩,茶兒五錢,側柏葉八兩。水十碗煎數滾聽用,先以桐油塗患處,再用紙拈桐油浸透火點向患處薰片時,次用前湯乘熱貯凈木桶內手架桶上以布將手連桶口蓋嚴,湯氣薰手勿令泄氣,待余熱將湯傾入盆內蘸洗良久,壹次即愈,七日切不可見水。
方歌:二礬掌起紫白斑,礬與兒茶柏葉煎,先以桐油搽患處,油拈燃薰後洗痊。
三油膏
牛油、柏油、香油、銀朱各壹兩,官粉、射香各二錢。將三油合火化入黃蠟壹兩溶化盡,離火再入朱射官粉等末攪勻成膏,搽患處火烘之,以油幹滋潤為度。
方歌:三油膏潤鵝掌風,初斑漸裂燥癢攻,牛柏香油朱粉射,蠟熬擦患火上烘。
鵝掌風,發起病於手掌或手指,早期皮膚幹燥,伴有米粒大的疙瘩,時而劇癢,易傳染;中期手掌脫皮,皮研增厚、皮膚壞死、皸裂;後期引起指甲、骨節腫大、骨節變型、手指流膿等癥狀,也可以導起腳掌。手腳皮膚粗糙,是風濕病在手皮膚上的表現,形如鵝掌,故而叫鵝掌風。
鵝掌風發病起因大致有三種:壹是因接觸化學藥品或原料等物質,受手皮膚真菌感染(過敏)而引的真菌性鵝掌風。該癥屬皮膚淺層感染,時而劇庠,易傳染。二是因長期使用不潔凈冷水,皮膚受黴菌感染而得致的黴菌性鵝掌風。如家庭婦女、餐冷飲洗刷工、屠宰工等患者。該癥屬深層感染。三是血液病毒性鵝掌風。
鵝掌風的典型癥狀為:手掌局部有境界明顯的紅斑脫屑,皮膚幹裂,甚至整個手掌皮膚肥厚、粗糙、皸裂、脫屑,亦可出現水皰或糜爛,自覺瘙癢,或瘙癢不明顯,多始於壹側手指尖或魚際部。
對此病中醫采用辨證論治,即根據癥狀分型治療。
壹、風濕蘊膚
癥狀 手掌或指間水皰如晶,涸幹脫屑,境界明顯,漸次擴大,或指間潮紅、濕爛。舌紅,苔白或膩,脈滑。
治則 祛風除濕
治法
1.內治法 若無全身癥狀,壹般不需內治。
2.外治法
(1)藥物:
①潮紅濕潤者,雄黃膏或皮脂膏外塗,每日2次。
②水皰為主者,用1號癬藥水,或2號癬藥水,或復方土槿皮酊外搽,每日1~2次;或在大暑期間,用鵝掌風浸泡方浸泡。
③五倍子膏:五倍子60克,去濕藥膏或凡士林240克混勻。每日2次外搽。
(2)針灸:
①毫針法:局部取穴:合谷、後溪、外關、中渚、八邪。遠端取穴:曲池、足三裏、三陰交。針刺手法為提插撚轉,留針20~30分鐘,隔日或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夜間外敷偏方:生熟杏仁、大楓子(去皮)各60克,生豬油或羊板油200克,搗碎成膏,須用三分厚。
②灸法:以火柴灸法選好皮損區、合谷、曲池等灸點,劃著火柴,待火藥剛燃時
(切不要燃及火柴部),即將火滅,迅速按壓於灸點上,待冷後移開,由外向內,每個灸點灸壹次,灸點間隔5毫米,合谷、曲池交替使用,每日1次,兩次後改為1~2日1次。
(3)其他療法:漿泡法:豆腐漿兩大碗,加入川椒15克,透骨草15克。熬五、六
滾,待溫涼適宜時,洗患處約兩小時。連用3~4次可愈。
二、血虛風燥
癥狀 手掌皮膚肥厚粗糙,幹燥,龜裂,或水疤不顯,幹涸脫屑。舌淡紅,苔薄,脈細。
治則養血祛風。
治法
1.內治法
藥物:祛風地黃丸(《醫宗金鑒》)
生地 熟地 白蒺藜 川牛膝 知母 黃柏 枸杞子 菟絲子 獨活
2.外治法
(1)藥物:
①瘋油膏外塗,每日1~2次。
②半邊蓮60克,煎湯待溫,每晚睡前浸泡患手15分鐘,再厚塗瘋油膏,用塑料袋
套紮患手,次日晨擦去藥膏。
(2)針灸:先用生附子切厚片於鵝掌風上,以艾團灸之,再用蔥汁調下方藥末敷貼。方為白附子、川烏、草烏、僵蠶、銅綠、密陀僧、輕粉、膽礬各3克,麝香0.3克,***為細末。
(3)其他療法:熱烘療法:先用風油膏,或紅油膏外用,再用電吹風吹或火烘患處,每日1次,每次20~30分鐘,10次為1療程。
醫囑
1.有腳濕氣者,宜及早治療,否則易患本病及灰指(趾)甲。
2.有本病者,少接觸汙物,以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