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茶餐廳起源於香港,但我個人堅持認為茶餐廳起源於廣州。
香港是壹個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等級觀念很強,階級差距很大。人們期待“壹流”的生活品質,卻只能維持普通消費。
底層市民吃不起高級西餐廳。我們做什麽呢那就自己做。
於是,香港人借鑒了廣州人的商業思維。
最早,廣州的茶餐廳只賣茶(冷飲)。是香港人把它改造成了餐廳,讓它看起來“不中不洋”。除了賣西式咖啡和奶茶,他們還賣腸粉、魚丸和面條等中式“小吃”。
由於其經營模式親民,很快在中國大陸和海外的華人社區流行起來,並根據各個地區不同的文化習慣演變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茶餐廳。
以廣式茶餐廳為例。餐廳裏幾乎每個特色菜都是菠蘿油,魚丸,烤肉,腸粉,西式吐司,壹模壹樣。而且廣東的核桃看起來都壹模壹樣。
這些菜的做法是統壹的,名字是統壹的,甚至店鋪的裝修也是統壹的。
茶餐廳的飯菜看起來很簡單,但仔細想想,卻是“滿滿的套路”——只要妳吃過壹次,然後,每當妳想不起來吃什麽的時候,妳家旁邊那家二三十元壹人的廣式茶餐廳,永遠是妳大後方和無怨無悔的“備胎”在等著妳。
或許應該是那句話:沒有套路才是最大的“套路”。
在過去的百年裏,茶餐廳在廣東(以及附近廣西的部分地區)站穩了腳跟,這要歸功於這裏的絕佳環境。
廣州的地形以低矮的山丘為主。人們“鏟”山,在山上建樓。這些建築高聳入雲,四周樹木茂密。新城和老城之間,是斷斷續續的茂密植被,房子就藏在後面。典型的“濕熱”氣候,得天獨厚的港口條件,壹日四餐(包括夜宵)的飲食習慣,鋪天蓋地的路邊攤,發達的商業頭腦...讓這個城市的“氣質”與國內大部分省會城市不同。
到了廣州,迎接我的是濃濃的粵味和嶺南特色的歷史。
而且,飲食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
所以在廣州旅遊,不要擔心風景,先吃幾頓飯。廣州的美景,人文的精華,都註入到了它的美食裏。
茶餐廳的食物
壹般生意紅火的茶餐廳,只要有壹兩個招牌小吃,就能堅持很多年,傳三代都沒問題。鄰居可以從爺爺奶奶吃到孫子孫女。
此功能也適用於香港。
在香港旅遊,經常會路過那些又舊又破的店鋪。在墻上,有名人和店主的照片。菜單上的菜很少,但是人很多,開了幾十年。
這就是茶餐廳的獨特魅力。
偶爾會看到傳說中的中年男人,穿著壹件大背心,壹雙涼鞋,喝著十塊錢壹杯的檸檬茶,手腕上戴著閃亮的名牌手表,低調,含蓄,隱形。
茶餐廳的食物通常是固定的。
壹份菠蘿油配壹杯冰檸檬茶,壹張娃娃臉配壹杯奶茶。如果兩個人壹起吃,可以點兩人套餐,在此基礎上再多壹盤咖喱魚蛋或者豬油腸粉。
北方人看到這些話,估計會有點疑惑。那是因為這些東西在廣東以外很少見(改名),味道也不正宗。
北方人喜歡在美食的名字和菜名上動腦筋,而廣州人不在乎這些“虛”的東西,熱情在味道上。正宗的廣東菜在廣州也很吃香:
包裏的那塊芝士菠蘿油是這壹整道菜的精華。有了它,滑滑的雞蛋變得更有嚼勁,雞排的味道也更飽滿。
面條,久吃不膩,百搭,從塑料包裝到面包的形狀,看起來都像特別簡單的方便面,但只吃過壹次,很多人從此只認這個方便面——套路滿滿,壹口吃壹輩子;
奶茶是苦的,但是為了不浪費,當妳堅持喝到第二口、第三口、第五口的時候,就會產生依賴感。以後喝那種甜甜的奶茶,就會想起廣州的這杯“苦奶茶”,就會有壹種“永遠的琥珀”的感覺
魚丸的上菜時間很短:可以煮熟,淋上醬汁,但背後的功夫都是用“生肉”手工錘出來的,不加澱粉,也不允許機器制造。那個醬也很“神秘”: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凝聚了多少代人。端上來的時候看著輕輕壹倒就好了。妳可以看出它嘗起來像咖喱,而且還有其他秘密的東西加在裏面,所以我們不知道它是什麽...
在廣州,有很多這種簡單的食物。
看起來超級簡單,非常吸引人——怎麽可能“簡單”呢?
廣東人做飯好吃,背後有功夫,不會放在妳臉上,就像這裏的人性格壹樣。
在廣東吃過壹次飯,深深體會到壹句話:“壹方水土養壹方人。”
壹個土地上的人的氣質,性格,口音,處事方式,都藏在他們做的食物裏。
以北方美食為例。統壹的特點就是份額大,重油重鹽。就像北方人的性格,有點“別扭”,大大咧咧,藏不住心裏的東西。他們吵架也很大聲,有時候還很難聽...但其實越是這樣的人,越是“笨”,沒有心機,讓人看不到盡頭。
在廣州,就不壹樣了。
吵架?不會的,親愛的,廣東人很少跟妳玩這些“表面功夫”。
在廣東的大街上,妳很少看到有人滿街罵人和吵架,更不用說吵架。在北方人眼裏,廣州人連說話都很慢。和廣東人接觸,很少有任何對抗的機會,更沒有不愉快。大家都很內向,心思很深。
我估計再吃十年粵菜,我可能都造不起這麽“精明”的廣東人。
關於廣式茶餐廳的食物的詳細說明,請移至本文:“到了廣州,就得這麽吃”
我是大宏姐,音頻電臺旅遊頻道主播,職業旅行者,專註小眾玩法,分享冷門目的地。旅行不是壹種態度,而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