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先入閩贛的中原諸族,向粵東、粵北轉移。於是,流入汀州的客家人越來越多。
元末明初,由於戰亂,接觸到了客家人的遷徙。遷出地多為福建,遷出地集中在嶺東潯橫。
主要原因是嶺東巡衡地處嶺南東部向北的最佳通道,有許多低窪丘陵盆地可供開墾。此外,在元末明初的戰亂中也曾是壹片廢墟,即響應“魯文號召從軍勤王,崖山被蓋,州內百姓盡亡,荊邑空虛。”為此,許多客家人從其他城市搬到這裏重新組合。
由於元末明初大量客家人遷入嶺東潯亨地區,廣東梅州成為客家腹地、客家聚居中心和“客家之都”的地位。
在梅州,有壹個民間傳說:宋末年,民壹行人被元軍追到南方,來到被大江阻斷的梅縣嵩口鎮雁來村渡口。危急時刻,壹群唱著山歌,扛著柴火的婦女從山上走來,宋帝的追隨者上前求救。
柴婦見義勇為,放下柴火,用扁擔鐮刀堵住路口,守住渡口,組織渡船護送宋滌壹行過河。
元兵追趕時,發現路口已被封鎖,沿河和山口都有守衛。他們不明真相,懷疑有埋伏,不戰而退。閔用金銀珠寶答謝“救了趕車人”,但柴婦們沒有接受。宋滌感受到了柴火女人的忠誠,下令給所有的柴火女人冠以“儒者”的稱號。
所以,梅州客家婦女死後,可以按照七官所訂的衣服下葬:頭戴鳳冠,身穿松鶴袍,腳穿珠繡鞋。墓碑上可以刻著某個“儒者”的墓。
這種安葬方式,因為它的喪葬服飾非常昂貴,壹般老百姓是買不起的。正因如此,這種葬法只流行於梅州的富裕家庭。但是墓碑上的“儒者”稱號,無論貧富都可以使用。
在其他客家人居住的地區,他不是七品官員的妻子去世後,墓碑上只刻著“某某”的墓,連名字都很少見。
明末清初,因為滿清貴族占據中原,人口越來越多,造成山多田少的局面。正因如此,為了避免與滿族人發生不必要的沖突,客家人又搬家了。如明嘉靖年間,從程響、長樂遷到海豐、桂山、新安,從汀州遷到復州。
在此期間,壹些客家人甚至隨民族英雄鄭成功遷往臺灣省,形成了臺灣省最早的客家人。
清初康熙年間,部分客家人從嘉應、邵州等地,以廣州為核心,向增城、華縣、新安、東莞、鶴山等地遷移。“重界”轉戰寶安、深圳、香港、中山、臺山等地。
不久,鑒於四川連年天災人禍,清政府采取湖廣總督祖的移民措施,遷入湖廣及滇川,並對遷入四川者給予白銀補貼,以及屯田免稅的優惠政策。此時,廣東、江西的客家人因生意眾多,資源日益豐富,但居住地區多山少田,補給困難,於是隨湘鄂情農民遷入四川。
這壹時期的遷徙路線:主要從閩粵山區出發,向廣東中部和沿海地區,以及川、桂、黔、滇、臺四省遷徙,少部分又遷回贛南和贛中北部西部的羅曉山兩岸。這也是江西客家的由來,分為新客和老客。
清同治年間,由於廣東西路事件和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部分客家人遷徙。廣東西路事件後,當地的客家人在政府的幫助下,大部分南遷到了高、雷、秦、漣等州,尤其是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聞,還有遠的渡海到了海南島的雅縣、定安。
此外,壹些客家人搬到了香港、澳門、汕頭、廈門和海口。這壹時期,客家人主要從廣東中東部向西部和南部地區、海南和東南亞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