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魚的養殖模式。梭魚的繁殖季節因地而異,渤海灣為4月底至6月初,浙江為4月初至5月初。男性性成熟年齡為2 ~ 3歲,女性為3 ~ 4歲。幼魚以浮遊動物為食,成魚以矽藻和小生物為食。人工投餵時可投餵米糠、豆餅、酒糟等飼料。每年定期成群在港灣河口產卵。
自然繁殖
梭魚又名“肉棒”、“紅眼鯔魚”,是我國沿海鹹淡水養殖的珍貴新品種。近年來,在山東、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梭魚人工養殖面積達2000多公頃,平均每0.067公頃產魚750多公斤。梭魚的生態習性和人工繁殖技術簡述如下:
在中國渤海灣,梭魚的繁殖季節通常為4月底至6月初,在江浙沿海為4月初至5月中旬。性成熟年齡壹般男性2-3歲,女性3-4歲。壹般雌魚受孕的卵數在654.38+0.5萬~ 600萬之間。野生梭魚的個體重量可達10 kg以上。每年4月,梭魚在各河口產卵,僅作短途洄遊,5-438年6月至2月在深海越冬。
梭魚每年定期在港口、河口和淺灘產卵。6月初至7月底,黃海、渤海沿岸的幼梭魚非常豐富,成群結隊進入河口覓食,是人工捕捉野生魚類的最佳時機。
人工授精
人工繁殖的親魚應為3歲以上的雄魚和4歲以上的雌魚。多選擇體重0.5 ~ 1 kg的個體,親魚要健康,無傷病。親魚的選擇和保留應在秋季捕撈成魚時進行。放養親魚前,要清除池底過多的淤泥和野生魚。每畝放養50 ~ 80尾親魚。
養殖池塘要適當施有機肥,保持壹定的水質和25 cm左右的透明度,同時要投餵各種精飼料,保證親魚有充足的營養。壹般親魚養殖池鹽度在10‰左右。在淡水或3‰以下的低鹽度水中飼養的梭魚,產卵前必須經過“鹽水過渡”。春季精養期間,必須定期向池塘補充新鮮海水,有利於親魚性腺發育。
對於公魚,最好是輕輕按壓腹部,在生殖孔附近有濃稠的乳白色精液流出。雌魚應選擇腹部腫脹、柔軟有彈性、生殖毛孔紅潤、略突出的。通過將取卵器插入生殖孔從卵巢中取出卵,用於宏觀和微觀觀察。如果魚卵呈米黃色,飽滿有光澤,周圍有65,438+0個半透明的圓圈,魚卵直徑大於0.60毫米,魚卵間粘連疏松,在水中攪拌即可分散,則可作為產卵的親魚。產卵親魚雌雄比例壹般為1:1.5。如果雄魚成熟較差,可適當增加比例。
梭魚要進行人工引產,首先要選擇生殖孔處精液粘稠乳白色的雄魚,雌魚則是最理想的,腹部腫脹柔軟,彈性感強,生殖孔略突出。用取卵器插入雌魚生殖孔,從卵巢取卵,進行宏觀和微觀觀察。如果魚卵呈米黃色,飽滿有光澤,周圍有半透明的圓圈,卵的直徑大於0.6毫米,卵間粘連疏松,在水中攪拌即可分散,則可選擇親魚產卵。
產卵親魚雌雄比例壹般為1:1.5,水溫應控制在15-22℃之間。
梭魚用於引產的激素主要是梭魚或梭魚的腦垂體,每公斤體重的用量為15-30mg;或者使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3000-3500國際單位;也可以用黃體生成素類似物100-300微克。上述催產素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聯合使用。壹般1-2針就夠了。
用於人工授精的成熟卵子,圓形飽滿,晶瑩透明,顯微鏡下有1個油球。
將1分的海水放在成熟的精液上,在顯微鏡下觀察,快速遊動的精子質量最高。
靜水孵化鹽度應在15‰以上,流水孵化鹽度應在7‰-13‰,pH值應在7-9,水溫應在14-24℃。孵化用的水要過濾,防止異物和有害生物進入。壹般采用靜水孵化、流水孵化和曝氣孵化。梭魚在14-24℃的孵化時間壹般為35-56小時。
魚類飼養
4-5天後,剛孵出的仔魚卵黃囊已經萎縮,魚可以水平遊動,張開嘴進食。此時可將魚苗移入育苗池進行培育。每0.067公頃可投放魚苗7-8萬尾。前期以施肥和潑灑豆漿為主,後期直接投餵豆餅糊,每天兩次,飼料潑灑在池塘周圍的淺水中。投餵1個月後,當烏魚長到3-3.5厘米時,可以及時拉網,分塘訓練。
壹般每0.067公頃可投放魚苗6000-7000尾,當年捕撈的天然烏魚可培育成12-18cm的魚。梭魚可與對蝦、對蝦、青蝦等甲殼類混養,也可與低鹽度海水或淡水池塘中的淡水魚混養,但不宜與黑魚等兇猛的肉食性魚類混養。
梭魚飼料可以因地制宜地用米糠、麥麩、豆餅、花生餅、棉籽餅、菜餅或雞糞餵養,有條件的也可以用配合飼料餵養。投餵飼料需要“四定”:壹是定位,即在養殖池內搭建適合放養密度的飼料臺,面積在50平方米左右,或者選擇硬底進行定位;第二,定時投餵,壹般是每天上午8-9點,下午3-5點,糠餅混合時先投餵粗料;第三,日糧,投餵的量取決於魚的數量,水溫,溶解氧等因素。通常精料用量為魚體重的1%-1.5%,粗料約為10%,最高為15%。第四是品質判定,餵的飼料要優質、新鮮、無汙染。
梭魚的日常管理很重要。要保持交換水暢通,進出水口安全,防止老鼠咬塊。要註意汛期和大風前後池塘設施的檢查。
梭魚對疾病的抵抗力很強,大規模養殖很少發現疾病。為了預防疾病的發生,平時以預防為主。在放流魚種時,應加強消毒和早期水管理,以控制其他淡水魚疾病的發生。4-6月每月用生石灰20公斤,每年10,1次撒在餵魚臺附近,可有效預防魚體表淺部疾病;7月初至8月初,將1g的土黴素或10g的魚用磺胺嘧啶混合在飼料中,每天餵魚1次,連續5天,可有效預防魚體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