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妳能給我提供那句閩南語歌詞,我應該能幫妳找到!
附臺灣電視史上關於兒童節目的文章。
電視童話王國劄記——臺灣電視兒童節目芻議
就社會層面而言,電視少兒節目集文化、教育、娛樂於壹體。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兒童節目的制作和播出以及媒體對兒童影響的相關研究。所謂兒童節目,就是針對兒童的需求和發展,考慮收視影響力,以教育內容為經營策略,節目形式多樣,有動畫、紀錄片、競猜、綜藝、家庭生活劇、現場報道等。因此,雖然娛樂性動畫片對兒童有吸引力,但不包括在本文中。
●1950年代
自1951年臺灣省電視臺開播第壹檔兒童節目《兒童電視劇》(51.10.438+03?-62.2.28?,400集),以戲劇的形式呈現了24個孝道故事和民間童話。臺灣電視壹年級的兒童節目有:兒童電視劇、兒童故事、兒歌教唱、兒童歌舞表演、兒童娛樂晚會、動物表演、自主活動、教育遊戲、生活教育。次年11月起,增加了“兒童智力測驗”和“兒童木偶戲”,此後每天都有正常的兒童節目時段。
上官亮、倪先後主持的《孩子的世界》(TVI,57.1.14),可以說是雜誌類節目的鼻祖,包括歌舞表演、講故事、漫畫欣賞、歌唱巡演、兒童才藝比賽等。1960年,中國電視臺成立,推出的兒童節目內容和形式與臺灣電視臺相似。
●1960年代
中央電視臺成立於1957年,直到1961年才開始制作和播出少兒節目,類型也和其他兩個臺差不多。只有哈哈樂園(61.1.1)是木偶系列,貝貝劇場(61.4)是兒童和木偶的聯合演出,給了我在兒童節目中的重要角色。
早期的臺灣電視兒童節目總是標榜適合所有電視機前的孩子。直到《天使天堂》(61.3.6-62.12.28,300集)才開始分年齡制作的概念,也是第壹個兒童磁帶節目。這個雜誌式的節目是為2到6歲的孩子設計的,包括音樂、藝術、生活、體育、自然科學、故事和謎題。
三個兒童節目過去以兒童才藝展示和智力競賽為主,60年代中期以後更加流行。所有新推出的節目都舉行了競賽,並鼓勵孩子們以掌握知識為榮。
只有《小新聞》(中國電視臺)有孩子當小記者,在外面走訪、主持節目,可以讓孩子積極思考。當生產難度難以為繼時,這種努力終將是短暫的。。
●70年代。
70年代兒童節目值得稱道的變化之壹是開始重視科學教育,其中央視的《兒童世界》最為人所知。與民生日報合作,節目進行外景報道,主題為科學與生態。自1970年8月6日播出第壹集以來,該節目已有近1000集的存量。節目內容每周刊登在民生日報,播出後由鐘石文化公司發布節目視頻,帶動了國內少兒節目運營的又壹範例,也是節目能夠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三個兒童節目的制作和播出,大多是依據《廣播電視法》的規定,電視臺必須有兩個自制的兒童節目。上世紀70年代,TVI只維持了《快樂天使》和《苗醫生》兩個節目,而CTV則以《兒童世界》和《童話世界》支撐。因為少兒節目屬於教育文化類節目,只要教育文化類節目的比例達到全年總播出時間的20%以上,即使電視臺全年不播出少兒節目,也不存在“違法”的情況。
從兒童閱讀的角度來看,畫面簡單,主題明確,意義簡單,節奏明快,音效有趣,能引起兒童的註意和理解。縱觀三臺時期的少兒節目,缺乏整體規劃,單元不串聯,主題松散,內容復雜澀澀;為了改變,不斷推出新的單元,讓節目看起來很亂;再加上訴求年齡模糊,主持人刻板或者過分可愛,造成高年級孩子厭煩低年級孩子看不懂的情況,收視率普遍較差。
●80年代。
1973年,新聞局成立了公共電視制作和廣播小組,並於同年5月推出了第壹個公共兒童節目《讓我們閱讀聖紫晶》。1975年,電視節目的制作任務移交給廣播電視發展基金會,直到電視臺正式成立。這壹過渡時期是臺灣兒童電視節目制作的高峰階段,分別為學齡前兒童和學齡兒童制作節目。
前三年,所謂的公共電視節目仍然重視忠孝故事、道德修養、兒童詩歌、童謠等傳統文化,與三個臺最大的不同是沒有靠才藝比賽嘩眾取寵,只是節目缺乏生動性和多樣性。因為廣電基金每年都要處理征費案,各通信公司為了贏得任命的機會,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絞盡腦汁。80年代以後,主題設置更加鮮明。以科學節目為例,除了綜合科學,還有植物、動物、天文學和計算機節目。法律、金融消費、專業理解、心理情感、安全教育、兒童體質、營養理念、藝術美育也成為第壹期節目的主題。此外,對偏遠地區和土著兒童生活的關懷更加廣泛。
形式上,制作單位不斷嘗試新的包裝技術,紀錄片、木偶、動畫、MTV、短劇等等在節目中交織。但能突出節目風格的,還是簡單穩定的節目,如娃娃劇《彩虹森林》、泥娃娃劇《爺爺講古》、紙雕動畫《小葫蘆歷險記》、木偶劇《少年出英雄》、兒童真人秀《推特》。
廣電基金沒有固定的播出頻道,從三個臺征用的時段經常被轉讓。節目壽命超過90%,不超過兩季。大部分都是壹季十三集之後倉促下載的。讓觀眾印象深刻的是幾個長集的節目,比如爆米花(75.9,221集)、孫叔叔講故事(78.3,161集)、彩虹森林(78.11集)。程序更新頻繁,同類型程序重復,無法積累制作經驗,無法團結工作團隊,壹直是孩子編程環境的軟肋。
●上世紀90年代
MTV於1986年正式開播,其《臺灣省童王》以閩南語為主要語言,開啟了母語兒童節目的潮流。其他的,如廣電基金監制的《用鍋蓋聊往事》,MTV制作的《花很多時間課後》,都強調了本土和母語教育的傳承。隨著社會對兒童國際觀的重視,英語學習在80年代後期攻占了兒童節目市場,電臺、有線頻道紛紛與教輔行業合作。廣電基金還主動指定了“A GO GO劇場”。
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的興起,帶來了理論上可以容納無限個頻道的通信科技變革,完全播放兒童節目的想法自然就實現了。1987年元旦,東森幼兒園開園,成為臺灣省第壹家兒童教育頻道。7月1日,公共電視臺* * *開播,兒童少年節目組成立。廣電基金結束委托任務,臺灣電視少兒節目制作進入第三階段。
看制作播出第三階段的特點,就是用新的攝影和制作手法重新呈現老題材,在選材上沒有明顯的創意。因為電視《水果冰淇淋》由專業演員主持,提高了節目的關註度,成功獲得人氣。現階段推出的新少兒節目大多沿用這種做法,邀請影視明星主持或客串演出。短期內確實有提高收視率的效果,而對節目質量、策劃創意、兒童偶像認同的長期影響還需要觀察和評估。
動畫在兒童節目中的應用越來越重要。公共電視節目的動畫擺脫了動畫片的單壹色塊著色,創造了色彩層次豐富的水彩風格,藝術感很深,融入了影片的移鏡手法。國產動漫創作者在少兒節目中的表現,刺激了制作水平,也補充了節目的提升。
此外,RTV還逐步建立了兒童節目的制作和播出流程,進行了試點測試,進行了總結性研究,培養了固定的制作團隊。根據廣播電視基金1990年發表的「臺灣省3-18歲讀者廣播電視媒體使用行為調查」,44%的兒童青少年使用網絡。結合這壹趨勢,TVI建立了節目網站,以播出內容設計了主題教學區,並為老師們精心策劃了教案和學習清單,作為輔助教材。公共電視臺和幼兒園對節目相關產品的開發,說明兒童節目借助“產業”概念重新受到關註。
長期以來,中國引進的少兒節目主要來自美國,制作知識偏向於吸收美國經驗。東森幼兒園從歐洲、日本尋求節目源,從丹麥、荷蘭、英國引進歐洲制作的動畫,與美國的動畫片頻道形成差異化。TVI還安排了“北歐動畫展”等壹系列節目,向臺灣省展示兒童節目的世界也可以如此壯闊動人。這兩年甚至出現了跨國合作的節目,比如TVI和BBC合作的臺灣省天線寶寶,幼兒園和NHK合作的YOYO新樂園。
值得鼓勵的是,臺灣省正在國際上邁出步伐,包括參與國際兒童廣播電視日和全球同步廣播計劃的選片活動。1989年,TVI以“虎媽”的故事加入了“世界動畫童話”項目。這個項目涉及26個國家,制作了26部動畫片,被翻譯成27種語言,在80多個國家播放。重新包裝後,TVI在“聽故事,環遊世界”節目中播出。這種合拍方式是壹種低投入獲得高質量節目的可行方式。
◎期待少兒公共頻道。
隨著媒體的開放,娛樂性的綜藝節目和動漫節目大大增加,加上強大的廣告和商品營銷,現代兒童面臨著如何抵制媒體汙染的緊迫性。拋開派駐國外的動漫頻道不談,臺灣省自制的少兒節目沒有暴力或文化呈現不足的隱憂。但廣電基金調查發現,小學三至六年級的孩子最常看的十大節目是魔幻動畫片、連續劇和綜藝節目,自制或購買的少兒節目無壹上榜。而不是有壹句“為什麽孩子不喜歡看少兒節目?”在口水戰中,與其阻止孩子看什麽節目,不如積極投入制作吸引孩子觀看的節目。
多年來,廣播電視基金和公共電視臺制作的兒童節目參加了國際電影節競賽。很多優秀的作品因為創意和題材突出而入圍,但因為制作不夠精美而總是落選。面對事實,我們有潛力但沒有實力。今年臺灣的電視少兒節目已經40歲了,在廣播電視法上的定位還和社教節目、動畫片不太清楚,還有資金、人力、技術、國際信息、人脈網絡的建立,這些都有待成熟。
出於教育的原因,也出於必須將兒童視為特殊受眾的考慮,世界各國都在陸續開設兒童公共頻道。預計未來五年將有壹個兒童公共頻道在中國誕生,為兒童媒體從業者提供嘗試新思路、學習新經驗的機會,努力讓臺灣省的孩子擁有壹個可以陪伴他們成長的媒體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