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豬肉烹飪,可能很多人第壹個想到的就是紅燒肉。“濃油紅醬”的做法很入味。咬壹口,唇齒留香,讓人欲罷不能。但我對豬蹄情有獨鐘。
學習的時候,只要覺得累,或者明天有100米考試,回家撒嬌的時候,我媽都會燉豬蹄子和黃豆湯給我喝。媽媽喜歡買前腳,說是肉多。方法很簡單,將豬蹄去毛焯水,加入料酒和姜,放在土竈裏用大柴火煨。大約2到3個小時後,大豆和豬蹄混合在壹起,產生壹種獨特的香味。味道從廚房飄到房間裏,我真想扔下作業跑去偷吃幾口。
除了燉湯,另壹種常見的做法是紅燒。現在街上賣的椒鹽脆皮豬蹄也很受歡迎。各種調料的新鮮豬蹄,火烤,讓路人垂涎三尺。
每到壹個新的地方,回來總想嘗試做幾道當地的特色菜。在成都,街頭巷尾隨處可見“老媽蹄花”的招牌,前綴各異,如“廖老媽提花”、“陳老媽蹄花”、“易老媽蹄花”等,口味各異,各具特色。在人民公園壹帶,以“媽媽的蹄子”命名的餐館數不勝數。那天早上,在人民公園喝完茶,我們走出公園,擡頭看到正對面“廖媽媽蹄子總店”的紅色招牌。我的胃似乎得到了某種暗示,開始發牢騷,於是“順從我的胃”,大步穿過馬路,進了商店。
老媽蹄花是成都著名的傳統美食,屬於川菜。由豬蹄配以白蕓豆等其他佐料,精心熬制而成。廣東人擅長做湯。他們把豬腳湯叫做“豬手湯”,而成都人喜歡叫它“蹄花湯”,聽起來更妖嬈。
媽媽的蹄花講究的是火候和食材的處理。豬蹄要精心處理,豬毛要去除。燉之前,需要用熱水焯壹下,去除浮油。燉的時候要加入料酒、胡椒粉等其他調料,去除豬肉的腥味。乳白色的湯只是鹹淡。蕓豆吃起來粉粉的,蹄花嫩嫩的,鮮嫩爽口,壹片肉立馬分離。當地人說叫“耙糯”,入口即化,壹點也不油膩。
蹄子是很多成都人的“心頭好”。即使在深夜燈火通明的大排檔裏,我們也能看到吃貨們邊喝啤酒邊吃蹄子,就像夏天晚上我們去小籠子裏吃蝦壹樣。壹瞬間,我們感覺不是在吃蹄子,而是壹種充滿煙火氣息和沸騰的夜宵的街頭氛圍。
在家做蹄花湯,需要的食材很簡單,豬蹄、白蕓豆、辣椒、小蔥。我家不常用蕓豆。前幾天去菜場找過他們。10元壹斤,買了1兩,昨晚開始用清水泡。今天起了個大早,買了個大前蹄,2斤重。洗凈後切塊焯水。然後將豬蹄、蕓豆、姜片、花椒、蔥、料酒放入高壓鍋,選擇蹄筋功能,約2小時後出鍋,在濃濃的白湯汁上撒些蔥花。
看顏色,還是需要努力!
最後,正宗的母蹄花少不了壹碟合適的蘸汁,這種吃法也成為了我們經常做的母蹄花和豬蹄湯的壹大區別。網上說老媽蹄花蘸醬是用醬油,香油,蔥油,雞精,辣椒油,蝦皮,蔥花做的,不過我覺得可以根據個人口味搭配。我的版本是醬油,香油,香醋,現成的剁蒜,花椒,白糖,白胡椒,小蔥,夾壹個軟爛的蹄花,蘸汁送進口,鮮辣,吃完就不想放下。
大冷天在家就想喝點熱乎的,給媽媽燉壹碗媽媽蹄花湯。雖然不驚艷,但足以暖我心脾!怎麽樣?妳明天想試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