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網絡購物要謹防釣魚網站。登錄購物網站時要核實網站的域名是否正確,審慎點擊商家從即時通訊工具上發送的支付鏈接,以防陷入釣魚網站騙局。
2、妥善處置快遞單、車票、購物小票等包含個人信息的單據。對於已經廢棄的包含個人信息的資料,壹定要妥善處理好。不經意扔掉,可能會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導致個人信息泄漏。
3、身份證復印件上要寫明用途。在提供身份證復印件時,要在含有身份信息區域註明“本復印件僅供××用於××用途,他用無效”和日期。復印完成後要清除復印機緩存。
4、簡歷只提供必要信息。簡歷中不要過於詳細填寫具體信息,尤其是家庭住址、身份證號等。
5、不在微博、群聊中透露個人信息。在微博、qq空間、貼吧、論壇等社交網絡要盡可能避免透露或標註真實身份信息。
6、慎在微信中曬照片。曬照片時壹定要謹慎,不曬包含個人信息的照片,要通過設置分組來分享照片。
7、慎重參加網上調查活動。參與此類活動前,要選擇信譽可靠的網站,認真核驗對方的真實情況,不要貿然填寫導致個人信息泄露。
8、免費wifi易泄露隱私。使用無線wifi登錄網銀或者支付寶時,可以通過專門的app客戶端訪問。為了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最好把wifi連接設置為手動。
二、如何處理信息泄露者?
信息的傳播者和使用者均有責任
國家網信辦成立以來,已於2014年推出了“微信十條”新規,明確規定了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的個人信息保護責任:例如,qq、微信等運營商必須保護用戶信息及公民個人隱私,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及時處理公眾舉報的違法和不良信息。“監管部門將繼續堅持依法治網保護個人信息,個人也應提高意識主動維權。”楊春燕提示,廣大民眾要進壹步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意識,盡量不隨意提供自己的個人信息。
事實上,猖獗的信息交易“黑市”已使消費者付出慘痛代價。“個人信息的購買者中,不乏非法貴金屬交易、民間借貸公司,社會風險極大。”上海華榮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許峰說。目前,記者在qq群、微信及部分電子商務平臺檢索發現,不少個人信息“黑市”依然存在。劉春泉認為,用戶信息泄露涉及多個違法主體,作為源頭的銀行到作為傳播渠道的互聯網平臺,以及信息的傳播者和使用者均有責任。“對處於壟斷地位的商業銀行、互聯網企業來說,從內控上嚴格防範客戶數據泄露,對自身並沒有明顯的好處,往往以各種借口推卸責任。”
當居民遭遇垃圾短信或騷擾電話後,可采取“舉證責任倒置”,即使用客戶數據從事電話銷售的企業需自證信息系通過合法途徑獲得。“允許個人隱私信息免費交易、販賣的網站,也通過非法信息市場獲得了流量和盈利,也應當被處罰。”
根據以上信息,網絡平臺很多時候多需要我們進行實名認證,這是導致個人信息泄露原因,此外,在網上購物、填寫身份證等,都會使得自己的個人信息被曝光。若自己的信息不是自己的原因曝光的,那麽,他人的行為就是觸犯了個人隱私罪,會受到相應的法律處罰。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和國民法典》
第壹千零三十四條 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
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
第壹千零三十五條 處理個人信息的,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並符合下列條件:
(壹)征得該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公開處理信息的規則;
(三)明示處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
(四)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
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