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作為壹種減壓訓練,已經被世界各地的大眾所熟知,很多人都參加了這種訓練。冥想有益於人的心理健康,比如擺脫白日做夢的毛病,讓思維更活躍,事情發生時讓人不那麽焦慮。然而,這壹切是怎麽發生的?承載心理功能的大腦會因為冥想而改變嗎?
首先,人體最年輕的部分
事實上,人腦可能是人體最年輕的部分。如果身體其他部位只有壹個青春期階段,那麽對於人腦來說,就是終身的青春期。這是因為人的大腦壹生都是可塑的,即可以改變自己以適應新的環境和新的任務,與冥想相關的研究成果也支持這壹觀點。心理學家發現,冥想可以改變人腦的結構和功能。
2009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家招募了44名具有豐富冥想經驗的人。他們平均有24年的冥想經驗,每天冥想10~90分鐘。研究人員使用磁共振成像(MRI)觀察冥想者大腦的灰質,從而分析其大腦結構特征。
他們發現,經常冥想的人右眼眶額葉皮層、右側丘腦和左側下葉的灰質比普通人多。換句話說,冥想者的大腦結構明顯不同於普通人。
大腦的灰質主要由神經元細胞組成。在活體大腦中呈粉紅色,因浸泡在防腐液中會變成灰色而得名。實驗表明,冥想者在灰質中有更多的腦細胞,這解釋了為什麽他們在精神和情緒上更穩定。這些大腦部分的結構變化為他們提供了發揮更多潛力的機會。比如,已經有大量證據表明,眶額皮層對人的“執行力”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二、大腦如何集中註意力?
在2011的壹項研究中,心理學家將研究重點放在了腦電波上,他們利用腦磁圖設備觀察人類腦電波的變化。波是最常見的腦電波之壹。當壹個人註意到壹個可能的事物時,用來感知它的腦細胞會產生低頻A波,與之無關的大腦皮層A波頻率會增加。低頻A波的產生表明大腦的這壹部分被激活,而A波頻率的增加表明大腦的這壹部分處於抑制狀態。
舉個例子,當妳在電視機前等待壹個節目出現的時候,妳的大腦的狀態和我們上面說的壹樣。部分地區處於警戒狀態,A波頻率較低,而其他地區A波頻率較高。那些處理與程序無關的事情的腦區,並不像妳用來期待程序的腦區那樣活躍,以至於可能有人敲門也聽不到。這就是為什麽所謂的大腦幫助我們排除幹擾,集中註意力。
在馬薩諸塞州總醫院和麻省理工學院完成的壹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招募了壹組從未接觸過冥想課程的誌願者。把他們分成兩組,壹組接受8周的冥想訓練,另壹組在這8周內照常生活,不接觸冥想訓練。
八周後,研究人員用腦磁圖儀完成壹項註意力任務時,觀察到了腦電波的變化。結果發現,接受冥想訓練的人腦電波調節更快。也就是從壹般的精神狀態到註意力集中的狀態,腦電波變化明顯更快。這表明他們調節大腦功能的能力增強了。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冥想可以擺脫我們的白日夢。
2012年,心理學家用另壹種觀察方法——功能磁共振成像來研究冥想對人腦的影響。研究人員還招募了誌願者進行為期8周的冥想訓練。在為期八周的訓練的前三周和後三周,他們觀察誌願者大腦中血氧的變化,以確定冥想訓練對冥想者大腦功能的影響。
正如預期的那樣,經過冥想訓練後,誌願者的右側杏仁核在面對不同情緒的圖片時,反應沒有之前那麽強烈(杏仁核是人腦中參與情緒管理的大腦結構)。這個結果支持了冥想促進情緒穩定的假設。
同樣在2012,心理學家還研究了冥想者的另壹個大腦結構指標——腦回。在過去,在大腦結構方面,科學家們專註於冥想者在灰質大小和皮層厚度方面的差異。但是還有另外壹個大腦結構特征是以前沒有和冥想聯系在壹起的,這個特征就是人類大腦表面的褶皺。
相信大家對大腦的印象是這樣的:表面布滿溝壑,像是被風水侵蝕的黃石高坡。實際研究表明,大腦表面積越大,人越聰明,大腦的皺紋越多,表面積越大。就像兩張地毯,壹張平鋪,壹張疊放。雖然它們在平面上占據的面積是壹樣的,但實際上如果疊起來的展開,肯定比平鋪的大。
因此,大腦表面的皺紋也是大腦科學家關註的有趣部分。1988年,科學家zilles提出了壹種測量我們大腦皺紋程度的方法,並稱之為“腦回指數”。2012,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魯德斯教授。“腦回指數”是用來衡量冥想者和普通人的區別。
他找了50個長時間打坐的人和50個不打坐的人。結果是,把冥想當成家常便飯的人比其他人有更多的皮質褶皺,大腦表面積也更大。此外,腦回指數與冥想的年數呈正相關。也就是說,冥想的人越多,腦回指數越大,大腦結構發生的變化就越大。
心理學家通過近幾年的研究,逐漸搞清楚了冥想與人腦的關系。冥想在灰質、腦電波、腦回和大腦氧狀態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
研究表明,無論妳是年輕還是年老,妳都可以用冥想來保護大腦的健康。冥想可以改善人的大腦功能,使人更加冷靜和敏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