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這個詞大概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我懶得查。反正大概就是那個時期吧。有壹點誤差也沒關系。
80年代以來,也就是改革以來,出現了這樣壹類知識分子,比如搞文藝的,搞經濟的,搞歷史的,搞政治的,搞哲學的,搞法律的。他們自稱為所有人的利益說話,為大眾說話,所以當時的媒體稱他們為公共知識分子,或簡稱為公共知識分子。當時媒體這樣稱呼他們,是奉承和贊美。在當時,知名是壹個褒義詞,意思是知名人士胸懷寬廣,大愛無邊,服務大眾。
寫傷痕文學的作家也在其中。讓我們看看,傷痕文學是關於大眾前30年所受的傷害,為大眾訴苦。這是公眾的呼聲。
說到這裏,可能有人會覺得,眾所周知,他們是為所有人的利益說話,為大眾說話,我就是大眾的壹員。他們為我的利益說話,為我說話。這是好事。他們都是好人。我當然應該支持他們。
如果妳這麽想,妳就上當了。看問題不要看表面,不要看他們說什麽,要看本質。
其實他們說的全體人民,只是少數人,不包括妳。他們之所以要說自己為全體人民的利益說話,為大眾說話,就是為了抹殺階級,刻意把所有的人都不加區分地說成是公民,用公民代替人民,為資產階級的重生營造氛圍,培植土壤。當時還沒有資產階級,如果要讓資產階級在中國重生,需要壹種氛圍,壹種土壤,讓中國人民接受資產階級國王的回歸,這是當時宣傳的目的。後來資產階級出現了,他們繼續搖旗吶喊,為資產階級的利益吶喊。他們說什麽博愛,讓世界充滿愛,其實就是想瓦解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鬥爭。
因為他們想這麽做是因為他們天生厭惡社會主義、公共計劃經濟、資本主義和私人市場經濟。這是他們* * *的特點。
因為他們有這些共同的特點,只要聽知名的,不管是哪個知名的,不管是文藝、經濟、歷史知名的,只要壹說話,都會醜化公有制的計劃經濟,蘇聯、朝鮮、前三十年,都痛恨鬥爭,都贊美資本主義發達的自由民主,都為美國叫好,都為中華民國叫好。
以傷痕文學為例。傷痕文學的主題是通過描述前30年中國人民的苦難,讓中國人民痛恨前30年的公有制大鍋飯。
目的不明顯,就是要告訴中國人民,公有制不行,它的磚制是黑暗的,它的效率是低的,它讓人民受苦。言下之意,私有制好,資本主義好。中國需要資本家把所有人都趕到自由、民主、繁榮的天堂。這是為了給資產階級國王的回歸營造氛圍,不管他們有沒有興趣。但他們不承認傷痕文學是在呼喚資本主義,掩蓋真實目的。
那麽為什麽不說他們是為資產階級的利益說話呢?他們是愚蠢的。如果他們想說他們為資產階級的利益說話,誰會聽他們的?他們說他們為公眾的利益說話。多好啊!多漂亮的封面啊!
毛對說了壹半實話。他說他為富人說話,為窮人工作。但他在說為富人說話的時候,還不忘加上壹句“為窮人工作,把窮人也帶上”,意思是為富人和窮人服務,也就是為所有人服務。不拿這半句話當幌子,前半句聽不進去,他也不敢說。
眾所周知,為全體人民的利益說話是假的,為資產階級說話是真的,工農越聽他們的話越覺得沒意思,名聲越來越差。現在的知名已經迅速從正面詞變成了負面詞,這是他們自己造出來的,是他們的本性決定的。
相比較而言,前30年被無產階級稱贊的知識分子,知名度不高,但階級意識很強。他們被稱為無產階級知識分子或人民知識分子。他們是為無產階級、為工人農民說話,而不是為所有人說話。他們心胸不開闊。他們所說的,所創造的文藝,都是為了推翻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
那麽前30年知道嗎?是的,而且很多。如果說前三十年沒有公共知識,那麽80後的公共知識從何而來?難道不知道毛時宇30年前來過這裏嗎?只是在前30年,他們還不為人所知,被稱為右翼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被批判被打壓,不是主流。著名的“引蛇出洞”就是引他們說話。妳不能總是在群體中潛水,妳必須潛水,接受群體成員的挑戰。引蛇出洞就是這個意思。改革後解放了,都出洞了。到了春天,他們都活躍起來,改頭換面,以眾人皆知的姿態出現,讓工農欣然接受,樂此不疲。工人和農民也為他們過去受到的批評叫屈。唉,這樣壹個為全民服務,當然也為我們工農服務的好知識分子,怎麽能批評他們呢?當時的工人和農民都這樣認為。原來的無產階級知識分子及時轉變思想,跟從他們。不想改變主意的都完了。
民國時期也是知道的。梁實秋,胡適都是這些。他們不承認為資產階級服務,卻說他們為全體公民服務,他們的話就叫自由、民主、博愛、公平、正義。他們似乎想從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那裏榨取自由、民主、博愛、公平和正義。
兔死於悲,知名者惜知名。現在的知名人士當然很喜歡他們的前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