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普洱茶價格經過壹輪暴跌後,茶葉市場也像股市壹樣在清除泡沫。以前很多品牌普洱茶都不貴,但還是遇到了“熊市”。
在馬連道茶葉市場,壹位攤主向記者推薦大益牌的B貨。銷售人員說,大益生茶的價格是250元壹餅。見記者嫌貴,銷售人員又從櫃臺拿出壹款大益生茶向記者推薦。價格只有80元。從外包裝來看,兩者的顏色和字體壹模壹樣。仔細辨認發現,高價外包裝有編號、生產日期、凈含量,低價包裝粗糙。
“放心吧,這是B貨,質量沒有問題,但B貨是貼牌產品,口感略差。”銷售人員說。記者走訪多個攤位發現,馬連道銷售普洱的商家中,近壹半有B貨出售。
“我們現在都是真貨,品牌化的B貨不好賣。”壹位賣家告訴記者,隨著高檔普洱價格的大幅下降,原本以價格取勝的B貨優勢不再明顯,很多進了貨的商家都在想辦法賣。
記者了解到,中國茶、大益茶、下關沱茶是普洱茶的主要品種,真貨價格普遍下降了20%左右,有的甚至達到壹半。但是B貨的價格壹直不高,所以跌幅不是很大。A貨和B貨的差價明顯縮小了。
非常註重產地和工藝的茶葉也可以貼牌生產嗎?雲南中華茶葉公司總經理賈鵬說,“原料肯定是雲南的,是由生產商、委托方和經銷商挑選的。我們委托的茶廠都是有資質的企業,能保證質量。”賈鵬早前接受采訪時表示,委托加工的企業有18家,但昨天賈鵬表示,目前只有8家。“當然有很多廠家委托生產,小廠家合同到期就不再生產了。”
昨日(7.4),大益生產廠家雲南猛海茶廠市場部壹男子表示:2004年以後,我們就不做貼牌產品了。妳看到的可能是假的。
“我分不清哪些是貼牌,哪些是正品。品牌被砸了,我們不敢進名牌廠家的產品。”馬連道壹商家表示,不再銷售大益、中國茶等名牌普洱。有經銷商甚至質疑普洱茶的大幅降價與知名品牌的大量貼牌生產有關。貼牌生產突然提高了名牌普洱的產量,導致質量下降。再加上炒家過度提價,價格暴跌。
中茶總經理賈鵬告訴記者,公司去年產銷普洱茶2000多噸,最高訂單量達到3.6萬噸。他們最終接受的訂單約為65,438+0,000噸。因為這個市場需求,中茶授權壹些茶廠使用“中茶”商標,據說商標使用費是每公斤10-60元。
在談到為什麽現在不采用代工模式生產時,大益的工作人員坦言:“像這樣生產了三年,我們可能把自己的品牌都砸了。”
昨天,壹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市貿易協會負責人表示:這種貼牌經營方式很難保證茶葉的質量,是壹種不誠信的經營行為。茶葉的原料是最關鍵的,尤其茶葉不是工業化產品,還包括壹些手工操作。外包模式很難管理。雲南省普洱茶協會相關人員表示:這些貼牌生產廠家不是協會會員,協會無法對其進行限制。“貼牌生產的產品質量和口感肯定更差。如果這種業務繼續下去,市場最終會給這些制造商壹個教訓。”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秘書長吳錫端告訴記者,目前,貼牌生產的普洱茶廠家不僅僅是中國茶。“代工生產是廠商擴大規模最快的方式,但關鍵要看能否嚴格管控質量。”
毋庸置疑,普洱茶在面臨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特別是質量和市場準入的標準體系尚未規範,導致市場出現壹定的無序。要讓普洱茶的熱能持續、長久地“熱”下去,當務之急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通過對普洱茶文化和技術的深入挖掘,對普洱茶種質資源、亞群落分布、歷史沿革、加工工藝、市場營銷、古茶樹保護、茶馬古道、茶文化發展定位等進行系統研究,正確引導普洱茶的生產、消費和流通。要做好普洱茶市場準入標準、茶園技術改造、打造優勢品牌三個方面的工作,加快營銷體系、科技支撐體系、質量標準體系、管理服務體系四個方面的建設,使“中國茶”、“大益”等壹批知名品牌進壹步發展壯大,從而促進普洱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