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煮法是將藥材加水煮沸取汁的方法。這種方法是最早的簡單浸提方法,至今仍是制備浸提制劑最常用的方法。因為通常用水來浸出溶解的煤,所以有時稱之為“水煮法”或“水提法”。
壹般流程如下:取處方藥物,切碎或粉碎成粗粉,放入適宜的煎鍋內,加水浸泡適宜時間,加熱至沸,保持微沸壹定時間,分離煎液,依法煎濾渣數次(壹般為2-3次)至藥味淡,合並每次煎液,濃縮至規定濃度。
常用的水是凈化或軟化的飲用水。如果湯劑直接用於註射,應選擇蒸餾水或去離子水。
煎煮法適用於有效成分溶於水,對濕熱均穩定的藥材。它不僅用於制備湯劑,也是制備某些散劑、丸劑、片劑、顆粒劑和註射劑或提取某些有效成分的基本方法之壹。但水煎時,浸出的成分比較復雜,除有效成分外,還浸出了壹些脂溶性物質等雜質,不利於精制;另外,含有澱粉、粘液、糖等成分的藥材,水煎後更粘稠,不易過濾。
特點:
(1)指將藥物或食品適當粉碎或切片,加水煎煮,提取有效成分的方法,可分為直火提取法和蒸汽提取法。②煎藥法是中國最早使用的傳統煎藥方法。所用容器壹般分為陶器、沙鍋或銅搪瓷器皿,不宜用鐵鍋,以免藥液變色。用直火加熱時最好經常攪拌,以免局部藥材受熱過高,容易燒焦湖水。在有蒸汽加熱設備的藥廠,大的反應罐、大的銅鍋、大的木桶或水泥池,經常用蒸汽加熱。幾個鍋爐也可以通過管道相互連接,連續煎泡。將處理過的藥材用適量的水煎煮2-3次,將有效成分煎出。
浸漬過程
古代稱“泡”法,是用煎藥的方法沖洗患處,以清潔瘡毒,祛除邪氣,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壹種治療方法。
適應癥:適用於潰瘍後流膿或粘腐,皮膚病瘙癢脫屑,內外痔腫痛等。
用法:臨床常用的有沖洗、坐浴和浸泡。如2%-10%黃柏液,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適用於潰爛流膿或腐肉突出後難愈的瘡毒者。苦參湯具有祛風除濕、殺蟲止癢的作用,可洗滌尖銳濕疣、白色疤痕等疾病。香樟具有調和營衛、祛風止癢的作用,可煎服、沐浴,適用於成癮疹。五倍子湯具有消腫、鎮痛、收斂、止血的作用,可用於煎湯、坐浴,適用於內外痔腫痛、脫肛。鵝掌楸浸泡配方具有疏通氣血、殺蟲止癢的作用。適用於鵝掌楸,加醋共煎,每日1-2小時,共煎7天。
註意:浸洗時,冬季宜保暖,夏季宜避風納涼,以免感冒。
中草藥
現代中草藥浸漬法:是從中草藥中提取有效成分。提取時,中草藥溶解在溶劑中,以浸出其有效成分。根據相似混溶性原則選擇溶劑。但浸出率低,如果用水溶解,提取液會發黴變質,要註意添加適當的防腐劑。
常用的溶劑有:(按溶劑極性降序排列)
石油醚<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