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蝦必須貫徹以防為主、防重於治、防治結合的方針。預防蝦病要貫穿於養殖管理的全過程。放苗前要徹底清塘消毒。養殖期間要定期潑灑0.3ppm~0.4ppm強氯精或1ppm~2ppm漂白粉溶液,對池水消毒殺菌,還可以定期施放沸石粉以凈化水質和底質,每畝用量為15公斤~20公斤。每半個月投餵壹次藥餌,按照維生素c3‰~5‰、大蒜素2‰、魚肝油3‰~5‰添加於餌料,每天餵藥餌兩次,連餵5天~7天。用這些方法防病可獲得較好的效果。 病因:由MBV桿狀病毒感染引起,造成對蝦肝、胰臟破壞,使之變白、萎縮或腫脹腐爛。
癥狀:厭食、不脫皮,生長緩慢,外觀無特殊病狀,壹個月左右的幼蝦易被感染,死亡率高達100%。
防治:同“白斑病”。
處理:同“白斑病”。
★致病細菌感染 病因病狀:對蝦發生斷須、紅腿、爛眼、熒光、黃鰓、黑鰓等細菌性感染癥狀。
①防治:根據病情施用“增氧水底凈”500~800克/畝,第二天施用“綠威”1ppm全池潑灑,排毒解毒,穩定水質。
②按1%比例,用“強力威”拌餌,連用三天。
③按2%比例,用“強力素”拌餌,每天餵餌三次,連用十天後改為1%拌餌,每天傍晚壹次,直到對蝦收獲。
④如使用漁樂(白斑凈)拌餌口服,效果更好。 由於線蟲大量寄生於表殼和鰓部,使蝦體行動遲緩,活力降低,攝食量減少,嚴重時不能蛻殼,久則死亡。線蟲多由中間宿主如下雜魚、橈足類等將蟲體或卵帶入池中,育苗期間則多由豐年蟲或藻類帶入引起。
防治方法:餌料必須嚴格消毒,做好水質管理;池中投入甲醛15×10-6-20×10-6,硫酸銅1×10-6-2×10-6或高錳酸鉀3×10-6-5×10-6均有壹定的作用。 病蝦浮於水面,遊動緩慢,體色微紅,體表的甲殼上有稍帶粉紅色的白斑。白斑的大小和形狀不規則,最容易出現在對蝦的頭胸甲上,嚴重者整個頭胸甲都變白色。其次是腹部背面和兩側白斑處的甲殼表面無明顯變化,只是失去透明性。
預防方法:內服:氟苯尼考3‰、維生素C5‰、維生素E5‰、酵母5‰、紅糖10‰,連續5-7天。
註意事項:嚴禁排灌水,嚴禁消毒刺激對蝦應激,每日投餵飼料減半。若是後期應及時安排收蝦以減少損失,同時應註意隔離,以免傳染周邊蝦塘。 長期缺氧或體弱、抵抗力差時,若鰓部組織受損,容易受細菌的二次感染,使鰓變紅、變黑,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鰓部有樹枝狀的紅色素,鰓絲局部彌爛性壞死,病癥越重,顏色越變深,病蝦活力較差,但仍能正常攝餌。
防治方法:用3‰氟苯尼考拌料內服,同時用二氧化氯連續消毒3次,每日1次。消毒前排掉水位20%,消毒後2-3天補水到原水位,並用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 病蝦甲殼明顯變軟,體形消瘦,活動減弱,生長緩慢,嚴重時可致死亡。此病可能由水中有機質過多、pH值較低及長期營養不足等引起。
防治方法:加註新水,改善水質,用5kg/667m2石灰加水潑灑,提高水的pH值,投餵優質配合飼料。內服活性鈣、維生素C,強化補鈣,促進脫殼,增強體質。 蝦體呈藍色,甲殼薄,收獲時該品相的個體特別不耐打活從而減低經濟效益。具體原因不詳,多傾向於病因是營養性失衡。
治療方法:外用:定期全池潑灑2-3g/m3磷酸氫鈣。
內服:維生素E+維生素C+酵母+紅糖,每日1餐,連續7天。 病蝦消瘦,肌肉萎縮並與甲殼分離。發病初期腹部的背面出現白斑,以後整個腹部變為白色,鰓和肌肉壞死,最後死亡。發病率為2-3%。活蝦運輸過程中死亡率極高,甚至高達90%,極大的影響售價。病因未詳,此病不是由生物性病原引起。
治療方法:1、養殖池塘在高溫季節要防止水溫過高或突然變化,應經常調換水,保持壹定水位及充足溶氧。2、內服:氟苯尼考3‰、維生素C5‰、維生素E5‰、酵母5‰、紅糖10‰,連續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