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臣倍健被譽為“a股保健品第壹股”,至今仍是國內資本市場上唯壹壹家以保健品和膳食補充劑為核心業務的企業。2020年疫情期間,湯臣倍健業務穩步增長,凈利潤甚至增長了5倍,引起了業界的關註。
相對於近期榨菜、酵母、面包等壹系列消費品行業的股票低迷,湯臣倍健絕對厲害。但是,對於目前的湯臣倍健來說,不解決R&D的短板問題,很難真正強大起來。
疫情影響保健品進口
國產品牌反而賣得好。
湯臣倍健成立近30年,主要品牌有湯臣倍健、健力多、維生素LSG。
2021上半年,主品牌“湯臣倍健”實現營收25.63億元,同比增長40.69%;“健力多”盈利8.5億元,同比增長29.25%;LSG品牌實現收入4.22億元,同比增長8%。
膳食補充劑等保健食品壹般被視為消費品。今年上半年,各消費品企業的業績其實並不出色。涪陵榨菜收入同比增長12.46%,但凈利潤下降6.97%。李濤面包營收同比增長7.32%,凈利潤同比下降11.57%。相比之下,湯臣倍健的表現格外亮眼。
2020年疫情,湯臣倍健業績不降反升。所以湯臣倍健今年上半年的業績是紮實的,不是先抑後揚。
半年報顯示,湯臣倍健大力發展網絡銷售。2021上半年公司線上銷售毛利率為69.29%,高於線下銷售67.27%,線上運營成本較同期下降20.22%。
湯臣倍健能取得這樣的業績增長,可能是因為疫情下進口保健品銷售萎縮。
雖然港股上市的國際控股和a股的金達威尚未披露半年報,但疫情對通關的影響,必然會對Swisse系列品牌和“長生不老藥”NMN的進口和銷售產生影響。
2021第壹季度,瑞士品牌商健和集團公布的數據顯示,瑞士中國市場收入同比下降10.8%。哈藥控股的美國保健品品牌GNC,目前仍處於破產重整階段。今年6月,哈藥股份還向GNC註資2000萬美元,保留GNC中國業務65%的權益。湯臣倍健自有的LSG品牌銷售情況並不樂觀。
此外,中國海關今年4月出臺新規,要求從明年起,進口保健品的中文標簽必須印在包裝上。這個政策也會相對限制“進口保健品熱潮”。
在這樣的背景下,湯臣倍健得以越做越大。
分散到遊戲中的牛群
湯臣倍健真的是金礦?
縱觀湯臣倍健半年報限售股的變化,股東中有壹個非常耀眼的名字:孫會剛。
作為投資圈的“頂級牛散”,孫惠剛曾因投資中國CRRC而壹舉成名。2015,在合並消息滿天飛的節點,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的股價開始暴漲。當時孫會剛持有中國北車5426.38萬股,當時市值近654.38+0.768億元。
後來,布局萬華化工的孫會剛再次成為散戶投資的學習對象。2021 1 7、萬華化工公布2020年年報,凈利潤近百億,遠超市場預期。消息壹出,萬華化工強勢漲停。孫惠剛恰好是萬華化工的第二大流通股股東。在萬人的驚呼中,孫會剛又發財了。
孫惠剛的投資履歷為牛三參與定增提供了實證參考,被視為股市中的“伯樂”個體戶。
今年5月,孫會剛以654.38+0.2億增持湯臣倍健45,804,38+0.5萬股。湯臣倍健5月10日公布的定增結果顯示,認購人數為13人,其中只有孫會剛為個人,其余均為機構。而且孫會剛壹個人就吃了38.4%的定增股。這些定增股份將於今年6月165438+10月19日解禁。
截至半年報發布,孫會剛個人持有湯臣倍健4976,438+00,000股,持股比例為2.93%,在湯臣倍健股東中排名第四。其妻子葉世平以7095438+0,000股位列前十大流通股東第九位。
這樣,孫野家族持有湯臣倍健5686.8+0.2萬股。以16年8月30.73元收盤價計算,孫野夫婦身家超過17億元,年內漲幅近30%。即使以22.55元的定價,“牛三”也已經浮盈近4億元。
湯臣倍健真的是金礦?
就公司整體運營成本而言,“重銷售輕研發”仍然是湯臣倍健目前發展的主線。2021上半年,湯臣倍健銷售費用達9.74億元,同比增長82.84%,研發費用僅為5023.27萬元,同比增長7.96%。
與龐大的銷售費用相比,湯臣倍健的R&D投資就像西瓜子對於整個瓜壹樣微不足道。這也是醫療保健行業的通病,就是R&D是短板,產品本身的技術壁壘不高。
然而,單看營收,保健品圈的疑問再次出現:誰能挑戰湯臣倍健?很多年過去了,這個問題依然沒有答案。
內容來源:健之IPO
(來源:中外網財經財富第20265438號+0-08-17 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