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筆者去菜市場買菜,發現壹大爺擺攤賣冬筍,頓時來了興趣,畢竟吃過冬筍的人都知道,那味道可謂是非常鮮美的,而大半年沒吃冬筍了,筆者也忘了如今已是冬筍上市的季節。
在筆者的家鄉,冬筍並不是稀罕物,每年立冬過後,村民們就會來到竹林中采挖冬筍,算算時間,如今冬筍也已上市1個月之久。
作為南方壹種特色的美食,幾乎家家都會吃上這道菜,不過北方人卻很少見過它,但凡吃了壹次後都表示會上癮。
冬筍也就是筍芽,因其生長時間短,個頭比起春筍小上不少,但肉質卻更是肥美細膩,吃起來甜脆可口。
相比其他蔬菜,冬筍的營養更為豐富,其中的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以及纖維素都比較多,對人體有著很好的保健效果。而冬季時,喝上壹碗冬筍湯,可謂是鮮美香濃。只是在食用前,需要先浸泡4-5個小時,方可去除其澀味。
02、今年冬筍漲40%
往年,冬筍產地價6-7元壹斤,特別是去年為大年,價格稍便宜,而今年為小年,產量偏少,其產地已賣出了10元壹斤,價格上漲30-40%,市場上更是賣出15-20元壹斤。因味道鮮美,對三高人群是壹大補品,很多人都會購買食用。
王大爺家住遂昌,每到立冬過後,他就會拿著鋤頭、挎著竹籃,去海拔1000米的高山上挖冬筍。挖冬筍並非那麽容易,需要學會辨認哪裏有冬筍,然後才能挖開高粘性的黃土,整個過程耗時耗力,往往要挖上80-100cm厚。
有人可能會說,農民長期挖筍,會不會將冬筍挖完?其實不像其他東西,筍是“越挖越多”,怎麽解釋呢?在老農的經驗裏,冬筍挖得多,那次年春筍也就多,如果不挖的話,多數都要爛在土層中。為何這麽說呢?
冬筍是毛竹立冬前的地下莖,也就是竹鞭側芽長出來的嫩芽,壹根竹鞭可能會長上10多個筍芽,這樣就需要吸收大量養分和水分,進而不利於竹子本身的生長,而挖了冬筍,次年春筍才會多。
而今年是冬筍小年,多地產量都不高,特別是江西、四川等地,因產量少,且個頭也不高,使得今年冬筍價格上漲40%左右。冬筍到了市場後,自然是十分搶手,壹斤20元也有人買。
王大爺說,他每天負責挖冬筍,老伴負責將其賣到菜市場中,因自己賣得便宜,壹斤10-12元,不愁賣不掉,壹天可賺上100多元,運氣好可賣出兩三百元,自己很滿足。
03、如何辨認冬筍的埋藏位置?
很多網友都想體驗挖冬筍的樂趣,只是因為沒有經驗,就算來到竹林裏,可能半天也挖不到壹根。王大爺稱,想要挖冬筍需要經驗,不然的話可就白忙活壹場,那麽如何辨認冬筍的埋藏位置呢?
①看地形
挖冬筍,必須是2-3年以上的毛竹林才行,如果地方都找不準,可就是白忙活了。來到毛竹林後,此時就需要觀察地形。
首先,如果竹子長在山坡上,那冬筍主要長在上坡位置;其次,土壤松的地方長出竹子的概率更大,而土壤硬的地方,就算長冬筍,個頭也偏小,反而疏松的土壤冬筍個頭大,且所在的土層淺。
最笨的方式是看土壤是否有凸起或裂縫,這樣的地方多半藏有竹筍。當然,雨水聚集的凹地,冬筍個頭要大且多壹些。此外,竹林外部的竹筍相比裏面更多壹些,主要是外部光線足,養分供應多。
②看葉子
如果竹子的葉子為青色,且比較茂密,葉尖有黃色,竹竿無白毛,那就表明竹子的養分多,冬筍概率大。反而,如果竹葉稀疏,黃葉多,那多是老竹子,難有冬筍。此外,竹子大,那筍通常也會更大壹些。
③找竹鞭
想要找竹鞭,那就要弄清竹子的年歲,壹般2年竹子,那冬筍距離竹子1-1.5米遠;3年以上的,那筍距離竹子1.5-2.5米遠,竹子年歲越大,冬筍越老。
通常來說,向陽的地方,多是冬筍的生長方向。當然,也可通過第壹個枝節的走向判斷竹鞭方向,再通過竹子年齡即可判斷竹筍的大概位置。
可見,尋找冬筍是壹個技術活、經驗活,往往有經驗的老農,可在很短時間內分辨哪裏有冬筍,進而再開挖即可。
而對南方人來說,冬季吃冬筍已是家常便飯,可清炒或煮湯,也可配上肉煨燉,其口感鮮美,刺激人的味蕾,因此冬天可別錯過了冬筍這道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