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蛋糕
月餅是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省漢族的傳統小吃之壹,出現於中國香港開埠初期(約1840)。月餅材料極其簡單,就是白糖和面粉,看起來像炒年糕,入口慢慢融化,吃起來像雲餅。由於當時物質匱乏,窮人買不起廣式月餅等昂貴的月餅,就用它來代替,也叫窮月餅。
中文名
月光蛋糕
出現在
香港開埠初期。
臺灣省說。
窮人的月餅
屬於
港臺地區漢族傳統小吃之壹。
87%的人也看了。
月亮小籠包小吃車蒸籠圖片
客家月光餅做法
月亮模路邊攤的實踐
如何制作月餅的視頻教程。
制作材料
月餅材料極其簡單,就是白糖和面粉,看起來像炒年糕,入口慢慢融化,吃起來像雲餅。但臺灣省的月光餅其實是紅薯餅(也叫紅薯餅),用紅薯或芋頭作為主料,而不是棗泥和紅豆泥。作家琦君曾在《煙愁與月餅》壹文中這樣描述月餅:“月餅做得很薄,裏面夾著壹層罕見的紅糖,上面撒著密密麻麻的芝麻。獻給月亮後,取下來放在鍋裏烤。真是又香又脆。”
琦君的文章
概況
浙江琦君,當代臺灣女作家、散文家,有壹篇文章叫《月餅》。“月餅”正是她用對家鄉月餅的向往寄托了對家鄉的深深眷戀,也是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在這篇文章中,琦君講述了她愛吃月餅,尤其是月餅上五顏六色的畫紙,她愛收集它們,甚至長大後釘成本作紀念。不過也是這樣,她小的時候想和大她兩歲的表姐交換五張彩紙,表姐只有三張,想和她交換壹個月餅。當雙方都拒絕時,他們吵了起來;於是,畫紙被表姐撕碎了,月餅被琦君壓壞了,她還說了壹句讓表姐傷心的話:“妳還吃月餅!再吃的話,臉會長得更大更扁,雀斑會像餅上的芝麻那麽多。”兩人“掩面痛哭”。自然,這是她的錯。她媽來了,訓了她壹頓,還送了個月餅給表姐,說:“我女兒從十八歲變成觀音了。”表哥受傷的心立刻愈合了。事後,表哥還把壹半月餅給了齊軍。
原文
月餅可能是我家鄉壹種獨特的月餅。每到中秋節,家家戶戶、家家店鋪都用紅絲帶系上壹個比臉盆還大的月餅,掛在屋檐下。廊前擺放糖果,點上香燭,與天上明月相映成趣。月餅做得很薄,中間有壹層罕見的紅糖,表面撒著密密麻麻的芝麻。祭完月亮,取下來,放在鍋裏烤,掰著吃。真的又香又脆。月餅的面積雖然大,但是重量不多,壹個人可以吃壹個。我總是先抓大部分,坐在門檻上慢慢咀嚼。家裏有很多親戚朋友送的月餅,每壹個都有壹張彩色的畫紙,上面印著“嫦娥奔月”、“劉備的新娘”、“Xi施拜月”的圖案,旁邊還印著說明。我拿出這些花花綠綠的紙,讓大人們給我講講上面的故事。經過幾年的收藏積蓄,我有了壹大疊。長大了,還是舍不得扔掉。我經常拿出來看看,也釘在書上留作紀念。
我有壹個表哥,只比我大兩歲。她經常在我家過中秋節。她喜歡吃月餅。有壹次,她拿了三張彩紙跟我換了壹個蛋糕。我向她要了五塊,她不肯,他們吵了起來。她的臉又大又平,臉頰上有很多雀斑。我指著她的臉說:“妳還吃月餅!再吃的話,臉會長得更大更扁,雀斑會像餅上的芝麻那麽多。”這句話真的傷了她的心,於是她掩面哭了起來。她把壹堆畫紙撕成碎片,扔了。我還把月餅扔在地上,用腳踩碎。心裏又心疼又後悔,哇的壹聲哭了。我媽過來把我臭罵了壹頓,還捧了壹個剛烤好的月餅給我表妹。表姐擦了擦眼淚,看著蛋糕,擡頭看著媽媽問:“嫂子,妳說我長大了臉上的雀斑會好嗎?”媽媽撫著她的肩膀說:“放心吧!女大學十八變,換了觀音臉②。年紀越大,雀斑消失的越多。”母親笑說:“妳該拜月菩薩,保佑妳的美。月餅已經送給月亮了,吃了會變美。”表哥半信半疑地摸了摸月餅上的芝麻。我們等了壹會兒,彼此對視了很久。突然,她掰下壹半蛋糕遞給我說:“我們分著吃吧!我跟妳好。”我看著地上撕碎的畫紙和碾碎的蛋糕屑,懷著無比感激的心情接過蛋糕,和表哥手牽手悄悄走到後院,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了三拜。我們都希望長大後有壹張觀音臉。表姐長大後,臉上的雀斑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更多了。但婚後夫妻恩愛無比,她生下的兩個女兒就像玫瑰花壹樣。見面的時候聊到小時候吃月餅,拜月。她笑著說:“月亮菩薩還在聽我的祈禱。雖然我自己臉上的雀斑越來越多,但她卻祝福我有壹對漂亮的姑娘。”
臺灣省是產糖的地方。各種餡料的月餅比大陸的更油膩。壹想起家鄉的月餅,那香脆的味道好像還在嘴邊!
中秋節,年復壹年,來了又去。妳什麽時候回老家吃月餅?
註意事項:
①琦君:潘希真,現代散文作家,1917年生於浙江永嘉縣,1949年赴臺灣省。作品風格溫柔敦厚,清新自然。著有《煙愁》《夜眠以夢書為枕》《橙紅》等。
2觀音臉:這裏指端莊美麗的容貌。
3嘴油膩:不想多吃,因為太甜或太油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