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譚洋功夫的故事和傳說

譚洋功夫的故事和傳說

譚洋功夫是傳奇的,它的誕生過程充滿了傳奇色彩。有兩個已知的傳說版本:雍正版本和鹹豐版本。

詳情如下:

壹、雍正版:相傳清朝雍正年間,胡氏家族中有壹個叫胡福思的年輕人(即胡氏第四世胡桂玉,生於康熙61,即1722,其老人活到七十歲,死於1791)。船的主人是壹對母女,她們是壹家英國洋行買辦的家眷。買辦大人見胡福思聰明帥氣,十分賞識,有意照顧他。當他了解到這個年輕人來自壹個茶鄉時,他透露了自己的商機,說外國人喜歡壹種紅茶,是少數民族做的。因為產量很小,英國商人通常想要很多錢。熱心的買辦還把這種紅茶的基本制作方法告訴了胡福思,叫他回國後照常制作,說如果能制作出來,可以送到廣州,由他的洋行銷往海外。胡甫斯回到譚洋後,依法試用這種紅茶。經過壹番努力,原汁原味的譚洋功夫紅茶問世了。這種方法逐漸傳播開來,村民們競相模仿。

二、鹹豐版:相傳清朝鹹豐元年,壹位姓胡的茶商外出到做生意,途中在客棧遇到壹位患痢疾的建寧茶客。男子上吐下瀉,病情極其危急。制茶人往往心地善良。壹個叫胡的茶商看到這種情況,就拿產的茶葉,用生姜和紅糖浸泡入藥。服用後仿佛奇跡出現,病情大有好轉,恢復很快。建寧茶客為了報答他的救命之恩,與胡結為兄弟,傳授給他壹種獨特的私人紅茶制作方法。後來,胡回家拿的茶葉作原料,按規律擦拭。他發現新茶的品質確實不凡,外在的人品太好,贊不絕口。因為這種茶是用當地的茶葉制作的,而且制作過程要花很多時間,胡感受到了,稱之為“功夫”。譚洋位於福安市北部,是蛇口鎮下轄的壹個村莊。這個村的村名最早見於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的《福寧府誌》。譚洋村前清溪,村後桂花樹香,對岸松柏綠,遠近茶園綠。譚洋的形狀像壹個長板,也被稱為“板塊海洋”。民國以前,載重壹噸多的船可以到達譚洋村口,交通便利。這是壹個有著悠久種植和制茶歷史的村莊。

相傳,明朝初年,譚洋村有壹個叫胡有才的村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種植了壹種優良的譚洋茶。清明至白露均可采收,平均畝產鮮葉近700公斤。當地茶農普遍種植蔬菜茶。用譚洋包心茶加工的烘青茶葉,因條索緊而均勻挺拔,色澤翠綠,香氣純正。1851年(清鹹豐初年),壹位來自崇安的建寧茶人將紅茶制作方法帶到了譚洋,將譚洋菜茶的優良品質發揮到了極致。譚洋村人胡福思(又名胡)創辦的萬興隆茶莊成功試制了功夫紅茶。以“譚洋功夫”為商標,通過廣州在西歐發行,受到西方市場的青睞。此後,茶商絡繹不絕,本地茶商和外地茶販爭相在譚洋開茶葉店。浙江壽寧、周寧、柘榮、霞浦、泰順等周邊縣市的茶葉,也被加工成紅茶或送往譚洋加工,全部以“譚洋功夫”的標簽銷往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譚洋功夫”不脛而走,名聲大噪。

譚洋功夫以其精湛的技藝而聞名。制作過程如下:首先讓采摘下來的鮮葉揮發壹些水分,使葉子變軟;萎雕後,下壹步是將茶葉揉成條狀,使其流出茶汁,加速酶促氧化;發酵是茶葉品質形成的關鍵。在酶的作用下,促進多酚的酶促氧化和縮合,形成紅茶固有的色、香、味特征。最後幹燥,在熱能的作用下,停止酶促氧化,蒸發多余水分,散發臭綠氣體改善香氣,固定茶葉形狀。然後再經過復熱、滾筒、圓篩,將茶葉分成自、圓體、輕體、碎茶等四五路,分不同的路徑進行加工,再將每壹路的成品組裝堆放均勻,裝箱。以檀陽來茶鮮葉制作的功夫紅茶,色澤鮮艷,色澤金黃,葉色均勻光滑。譚陽來茶因其外形美觀、品質上乘,位列福建三大功夫茶(柏林功夫、政和功夫)之首。譚洋功夫的流行奠定了譚洋村作為當時閩東茶葉集散地的重要地位。譚洋功夫的流行給譚洋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當時的社溪河兩岸新房林立,三座拱橋在河邊拔地而起,兩條平行的街道上有140多家店鋪。清同治五年(1866),福建在譚洋設立茶稅局,福安茶稅班獨樹壹幟。譚洋村也成為閩東最大的茶葉加工廠和銷售市場。最高峰時,不到壹公裏長的譚洋街就有36家茶店(村),茶葉市場的繁榮程度可想而知。清鹹豐元年,譚洋學者郭尚斌在《桂香山記》中寫道:“九城皆有桂香山,譚洋在山下。茶葉制作精美豐富,具有武夷風格。也被外國人稱為‘小武夷’。”“在《譚洋功夫》時代,從國外寫來的信不需要寫明省、地、縣,直接用《中國譚洋》這本書就能準確無誤地到達收信人手中。從譚洋走出來的作家劉松年在《從古民居看譚洋茶街》壹文中,描述了譚洋茶村的軼事:街上第壹家是元記茶鋪,店主是吳庚宇。這家茶店由三間房子組成,36間鋪面,100多名員工,200多名采茶工。精制譚洋功夫幹茶年產量約2000件(2000多擔),年利潤5萬銀元。它位於白雲山下的夏玲村,購買初級幹茶。每年需要70多人分發“茶銀”,攜帶140多桶(每桶1000枚)白銀;從譚洋到夏玲村,壹條長長的蛇陣被送到當地農民手中。夏玲村的大農民看到這麽多白花花的錢時,驚訝地說:“我們冬天沒有挖過這麽多紅薯了!" "

當時外商多以“貸”的形式,茶商每年農歷二月二到福州向各地客商收取“茶銀”。茶銀以桶為單位,每桶1000元;開春的時候,從洋人那裏帶進來壹船銀子,春秋結束後,給他們送來壹船茶葉。當時民間諺語說:“國養,烏(茶)白;國家戰敗,白換烏(鴉片),指茶葉換白銀或白銀換鴉片貿易。民間有句話叫“茶季來,千人鬧,床榻倒,茶包鋪路”。在茶季,譚洋村幾乎成了茶的海洋。與茶鋪主街平行的是另壹邊的商業街,由三座拱橋連接,有瑞記醬料店、魚貨店、南京雜貨鋪...各種鋪面人頭攢動,好不熱鬧。在這片狹窄而繁榮的土地上,劇院、餐館和旅館也隨處可見。民謠:“十裏街燈亮,戲班唱通宵”,毫不誇張地描繪了每個街區的景象。

譚洋街區有70多個富人。為了保護人和財產的安全,從上橋頭的人口處,繞過了後門山,築起了堅實厚實的城墻,在街上、街中間、街尾、後門山、每壹個大門處,都築起了方形的角樓。武裝警衛最多時有360多人。譚洋村留下的古建築為人們追溯當年譚洋的繁榮提供了充分的實物證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茶葉生產得到了壹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由於傳統工藝的改進,“坦洋工夫”紅茶的品質得到了提高,在國際市場上供不應求。20世紀60年代,通過向馬裏、肯尼亞等國送種,成功種植了“坦洋菜茶”,並得到廣泛栽培和推廣。65438年至0969年,由於中蘇貿易關系惡化,紅茶出口受阻。同年,烘焙綠茶的制度進行了改革,只為“譚洋工夫”保留了少量的產量。1990年福建省外國茶場出口的“譚洋工夫”紅茶被列為福建農墾系統創匯最多的產品。2008年,坦洋工夫紅茶因色澤溫潤、香氣獨特、滋味醇厚甘甜而被專家稱贊,並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國際茶文化研討會暨展覽會上獲得紅茶品評金獎。第壹次參加拍賣,l00g“譚洋工夫”紅茶拍出2.5萬元。“譚洋工夫”紅茶出口俄國、西歐等國家和地區,年均產量超過65438+萬噸。

譚洋功夫的興衰歷史告訴我們,任何品牌的形成都離不開內外商貿環境,弱國無商機。21世紀,我們正處於民族復興的十字路口。重塑傳統品牌,為民族產品在全球經濟市場贏得壹席之地,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和使命。期待未來的譚洋茶葉市場,重鑄歷史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