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雞肉的禁忌
為何雞越老,雞頭毒性就越大呢?其原因是雞在啄食中會吃進有害的重金屬物。
雞脖鴨脖不要吃皮,也不要吃到氣管。這裏面都含有大量的高膽固醇,所以最好不要吃這些部位。
雞屁股除了含有大量脂肪外,還聚集著無數個淋巴組織,淋巴中暗藏病菌、病毒、致癌物等有害物質,因此不建議食用。
雞脖子是腺體集中的部位,最好剝下雞皮,去掉肉眼就能看到的小肉疙瘩後再加工。
雞皮中脂肪和膽固醇含量較高,容易導致肥胖,誘發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建議肥胖和“三高”人群把雞皮剝下後,單獨用水慢慢熬,熬成雞油後,在餛飩、湯類中放壹點,可起到調味效果。
雞肝中膽固醇含量較高,吃時也要適可而止。
雞、鴨、鵝等禽類屁股上端長尾羽的部位,學名“腔上囊”,是淋巴腺體集中的地方。因淋巴腺中的巨噬細胞可吞食病菌和病毒,即使是致癌物質也能吞食,但不能分解,故禽“尖翅”是個藏汙納垢的“倉庫”。
三類人不宜吃雞肉
感冒發熱、內火偏旺、痰濕偏重之人、肥胖癥、患有熱毒癤腫之人、高血壓、血脂偏高、膽囊炎、膽石癥的人忌食雞肉;雞肉性溫,助火,肝陽上亢及口腔糜爛、皮膚癤腫、大便秘結者不宜食用雞肉;感冒伴有頭痛、乏力、發熱的人忌食雞肉,雞湯。
五類人不宜喝雞湯
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本身胃酸多、消化功能就不好,多喝雞湯會促進胃酸分泌,不僅不利於消化,反會增加胃腸負擔,造成消化不良。
膽囊炎和膽石癥經常發作者,不宜多喝雞湯,因雞湯內脂肪的消化需要膽汁壹起參加,喝雞湯後會刺激膽囊收縮,易引發膽囊炎發作。
高尿酸血癥患者不宜喝雞湯,因為雞湯富含嘌呤和脂肪,會誘使痛風發作。
高血脂癥和脂肪肝患者,雞湯中的脂肪被吸收後,會促使血脂、血膽固醇進壹步升高,造成脂肪在肝內積聚,會在血管內膜沈積、引發冠狀動脈硬化等病態。
腎臟功能不全患者,雞湯內含有某些小分子蛋白質,患有急性腎炎、急慢性腎效果不全或尿毒癥的病者,因為病者腎肝對蛋白質分解產物不能準時處置,喝多了雞湯就會引發高氮質血癥,加重病的進程。
2、雞肉怎麽吃最健康
1.雞湯營養遠低於雞肉
在很多人眼中,喝雞湯最補,剩下的雞肉營養都已經被燉到湯裏了。軍事醫學科學院食品與營養系博士芮莉莉指出,燉完湯的雞肉營養要遠遠高於雞湯。雞肉為我們提供的主要營養成分是蛋白質,還有脂肪、維生素和鈣等礦物質。
在燉雞過程中,大量的鮮味物質會溶解到湯中,因此雞湯會變得好喝,但蛋白質、維生素和鈣等營養成分只有壹小部分溶解在湯裏。有數據表明,每100克雞肉和雞湯中蛋白質的含量分別是25.1克和1.37克。
2.雞心最安全
在崇尚美食的中國,雞身上的各個部位被烹飪成各種美味佳肴。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楊力指出,雞的很多部位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應減少食用量,甚至不吃。
首先,雞皮中的脂肪較多,膽固醇較高,最好少吃。其次,雞脖子是血管和淋巴腺體集中的部位,偶爾吃些解饞沒有問題,吃時最好去掉皮。
再次,雞屁股的淋巴中暗藏病菌、病毒等有害物質,因此不建議食用。最後,雞胗負責儲存和磨碎食物,雞肝負責代謝、解毒有害物質,雞腎與有害物質排泄有關,因此,盡管雞胗、雞肝和雞腎營養美味,但應減少食用次數和食用量。而心臟與有害物質代謝無關,所以雞心安全性較高,可適量食用。
3.母雞燉湯,公雞快炒
人們在選擇雞肉時往往比較註重雞的品種及新鮮程度,對於雞的雌雄卻不太關心。楊力表示,公雞和母雞在吃法上略有不同,母雞壹般用來燉湯,而公雞適合快炒。因為母雞脂肪含量較高,肉中的鮮味物質容易溶於湯中,燉出來的雞湯味道鮮美。反之,公雞的肉質較緊致,很難熬出濃湯。
人們吃公雞更喜歡細嫩的“童子雞”,這時更要旺火快炒,保持其鮮嫩美味。另外,公雞和母雞在食療功效上也有所不同,中醫認為,公雞性屬陽,溫補作用較強,適合陽虛氣弱患者食用;母雞性屬陰,滋補效果平和、緩慢,適合產婦、年老體弱者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