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暑降溫常識 1.夏季防暑降溫小常識都有哪些
1.午睡壹小時最合適。夏天晝長夜短,午飯後小睡片刻,有利於調節人體的機能。但午睡時間過長,中樞神經會加深抑制,腦內血流相對減少會減慢代謝過程,導致醒來後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2.盛夏要喝溫開水。烈日炎炎,即使不活動也會大量出汗,正確的做法應該養成喝溫開水的習慣,盡量少喝或不喝冷水或冷飲,果汁、可樂、雪碧、汽水等飲料中,含有較多的糖精和電解質,喝多了會對胃腸產生不良 *** ,影響消化和食欲。補充水分,但飲水莫待口渴時,口渴時表明人體水分已失去平衡,細胞開始脫水,此時喝水已屬“亡羊補牢”。人體生理需要水量為3000毫升,每日通過飯、菜、湯、水果攝取水分約1000毫升,因此,每天還應額外補充白開水2000毫升,相當於4瓶礦泉水。
3.夏季應多吃些“苦”。在炎熱的夏季裏人們的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壹年四季都應適當吃些苦味食物,如苦瓜、苦丁茶、芹菜、絲瓜等,夏季更為適宜。
4.夏天少用涼水沖腳。夏日炎熱人們喜歡用涼水沖洗雙腳。專家提醒,腳底是全身溫度最低的部位,極易受涼。若常用涼水沖腳,會使腳受涼遇寒,引起各種疾病。
5.夏季吃桃不可多。李時珍曾說:“生桃多食,令人膨脹及生瘡 ,有損無益”常言“桃養人”是指食桃要適度恰到好處,鮮桃不宜貯藏。
6.西瓜放冰箱千萬別超過兩小時,西瓜最好現買現吃。如果買回來時較溫熱,不妨把冰箱溫度調高壹些再冷藏,冷藏時間在兩小時之內口味最佳。
7.忌受熱後“快速冷卻”。炎夏,人們外出或勞動歸來,喜歡不是開足電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這樣會使全身毛孔快速閉合,體內熱量反而難以散發,還會因腦部血管迅速收縮而引起大腦供血不足,使人頭暈目眩。
8.空調室內外溫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調室內外溫差不超過5度為宜,既使天氣再熱,空調室內溫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9.不宜佩戴金屬首飾。金屬裝飾品中的某些金屬沾上汗水,佩戴時,所接觸到的皮膚可能會出現微紅或瘙癢等癥狀,容易引發接觸性皮炎。
家中備些防暑藥
藿香正氣液(水、丸、膠囊):主要有降暑解毒、化濕和中之效。臨床凡有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表現為感冒、嘔吐、腹瀉的患者,均可使用。
十滴水:主要用於中暑引起的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胃腸不適等。在長途旅行、高溫環境下工作時,可用此藥預防中暑。
人丹:主要用於因高溫引起的中暑頭痛、急性胃腸炎(嘔吐、腹痛、腹瀉)、夏季感冒與水土不服等。
暑癥片:具有降暑解毒、化痰開竅、調和胃腸之功效,多用於中暑昏迷者的急救,蘇醒後即可停藥。孕婦忌用。
清涼油:主要成分是薄荷腦、薄荷油、樟腦油、樟腦、案油、丁香油、桂皮油等。具有清涼散熱,醒腦提神,止癢止痛。用於傷暑引起的頭痛,暈車,蚊蟲叮咬等,亦是夏季旅遊常備的良藥
金銀花:具有祛暑清熱、解毒止痢等功效。可開水泡代茶飲。
菊花:具有消暑、平肝、利尿等功效。有高血壓患者尤宜。以開水泡代茶飲。
荷葉:適宜中暑所致的心煩胸悶、頭昏頭痛者。有高血壓患者尤宜。以開水泡代茶飲。
親,壹點壹點找又幫妳整理不容易,給個好評吧親~~
2.夏季防暑降溫有哪些小常識
1、作息有規律
《黃帝內經》提出了夏季基本養生的原則:夜臥早起,即晚睡早起,把儲備的能量消耗掉,調整好自己的生物鐘。最佳入睡時間是22:00-23:00;最佳起床時間是5:30-6:30。適當午睡(1小時)促進身體健康。
2、不用涼水沖腳
壹些人喜歡在夏天用涼水沖腳,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那是因為腳上的感覺神經末梢受涼水 *** 後,會引起正常運轉的血管舒張功能失調,從而誘發肢端運動痙攣、關節炎和風濕病的發生。
3、別讓寒氣傷肺氣
夏季使用空調,要註意空調房間的最佳溫度為25℃至27℃;從空調環境進入高溫環境時,不能驟冷驟熱,室內外溫差不宜超過5℃;每隔2小時要通風換氣;有些病人不宜長期呆在空調房內,否則易患“空調病”。
風扇雖好,也不可多吹。要註意身體出汗較多時,不宜馬上直接對著風扇吹;睡覺時避免將風扇直接吹頭部,最好風扇搖擺並將風速調到低檔。
4、選擇適合運動
散步是最好的運動。擡頭挺胸,雙腿放松,交替前進,兩臂擺動,呼吸有節奏。每天散步壹到二次,每次20至40分鐘。
踮腳尖的好處:加強下肢血液的循環;有益人的心臟、心血管健康;能鍛煉小腿肌肉和腳踝;防止靜脈曲張;增強踝關節的穩定。
5、保持良好心態
良好的心態可以使機體免疫機能處於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