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茶葉專家陳玨教授根據茶多酚的品質、制作工藝、氧化程度,將我國的茶葉分為六大類,即綠茶、白茶、黃茶、綠茶、紅茶、黑茶。即現行國家標準茶葉分類的基礎。
各種茶葉的本質區別在於茶葉中的壹種多酚物質——黃烷醇的氧化程度不同(比如壹個含有多酚物質的蘋果,切開壹段時間後會變色,不同種類的茶葉加工就是抑制或促進多酚物質的過程)。下面根據茶多酚的氧化程度由淺入深給妳介紹壹下。
第壹
關註新鮮綠茶
綠茶的工藝特點是采摘後鮮葉中的酶在高溫下迅速被殺死,茶多酚的氧化被抑制(非發酵茶)。所以綠茶有“三綠”的特點,即幹茶綠、茶湯綠,沖泡後的葉底也是綠的。
喝綠茶講究新鮮,所以古人有“試新茶”的娛樂方式,即在冬天漫長的等待後,春天好不容易找到新茶,感受到春天的氣息。這就是為什麽越早上市的綠茶越貴的原因。
此外,綠茶越嫩,味道越鮮,如黃山毛峰的“雞湯味”。因此,大多數著名的綠茶都是由極其嫩的原料制成的。對於綠茶來說,外觀比實質重要得多。所以買綠茶的時候,壹定要註意茶葉的嫩度、粉碎度、緊實度、色澤。
第二
簡單的白茶
白茶是最簡單的壹種茶,對茶多酚的氧化既不促進也不抑制。給它兩三天的時間慢慢沖泡這種純天然的茶(微發酵),沒有任何煙火氣。
白茶因為不殺青、不揉撚、不烘焙,幾乎沒有湯色。如果是蓋杯沖泡,在杯中坐的時間會比較長(每次沖泡茶葉的浸泡時間),湯色會呈淡黃色或杏黃色。白茶看起來太綠或者太紅都是不對的,說明制作過程中的缺陷。
第三
血腥黃茶
黃茶很少見,即使是生活在黃茶地區的人也未必了解黃茶。但是會做飯的人都知道,菜塞到鍋裏會變黃。黃茶也是如此。黃茶可以像綠茶壹樣殺青後,通過濕熱和幹熱變黃(輕發酵)。
幹茶黃,茶湯黃,葉底黃。但是黃茶大部分轉化不夠,看起來太像綠茶了。
第四
香氣濃郁的烏龍茶
烏龍茶也叫綠茶。雖然說是半發酵茶,但是這個“半”不是很準確。因為在烏龍茶中,發酵最少的包裝茶接近綠茶,發酵最多的東方美茶接近紅茶(兩種極端茶都來自臺灣省)。而且烏龍茶產量最大的是福建,妳知道鐵觀音和大紅袍。烏龍茶的特點是先促進茶多酚氧化,然後突然停止氧化,所以烏龍茶兼具綠茶和紅茶的特點。
烏龍茶香氣顯著,與其使用成熟的茶葉有很大關系,也清楚烏龍茶需要開水沖泡。沒有壹種茶比烏龍茶更註重沖泡技巧,這也是烏龍茶又叫工夫茶的原因。
第五
紅茶配鮮紅色湯
萎雕、揉撚、發酵都是為了促進紅茶中茶多酚的氧化(全發酵)。茶多酚本身是壹種無色物質,其中的兒茶素在紅茶加工過程中聚合形成黃色的茶黃素和紅色的茶紅素,所以紅茶的茶湯明亮,葉底紅色。只是在紅茶幹燥的過程中,由於水分的流失,茶葉表面的茶色素顏色加深,所以紅茶的幹茶是黑色的。
第六
茶馬古道上的紅茶
黑茶和紅茶的區別在於,黑茶的酶反應動力來自於茶葉本身的酶,而紅茶來自於微生物產生的酶。所以紅茶被稱為後發酵茶,抑制茶葉本身的酶活性,促進微生物的活性。和其他微生物發酵食品壹樣,紅茶可以促進消化,調節腸道微生物菌群。
早期的紅茶大多銷往邊境牧區,不是紅茶也不是烏龍茶作為茶馬古道的重要材料。因為黑茶是邊牧人民的必需品,需求量比較大,所以長期以來,黑茶都是用粗老原料制作,喝的時候是煮而不是泡。
但也有采用嫩原料制成的紅茶,如宮廷普洱,適合沖泡飲用。所以喝紅茶如果是粗老原料可以煮,如果是嫩原料可以像白茶或紅茶壹樣沖泡。另外,如果茶餅或磚壓得比較緊,可以把茶洗壹兩遍,讓茶舒展後再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