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0後的“牛糞烤番薯”,80後的“帶上鍋碗瓢盆”,到現在90後已經慢慢模糊的記憶裏,野炊也許只剩下了“壹包又壹包零食”……
曾經的少年已經長大,“野炊”——這份屬於童年的獨特味道,很多人至今都難以忘懷。
70後的快樂“用幹牛糞烘烤的美味”
老朱是名司機,生於上世紀70年代初,土生土長的江山人。他說,小時候家裏過得清苦,和不少人家壹樣,有時還會斷炊。好在,幾個小夥伴時不時就出去野炊,田裏的番薯可以充饑,野炊的記憶難以忘記。
“烤番薯是小時候在山上砍柴時的事。老家那有壹大片石頭山,石頭長得很不規則,也許妳無法想象那形狀,有的上大下小,正好可以搭個竈臺。我們先拾些幹牛糞,用幹茅草助燃。最下面鋪壹層幹牛糞,中間放上番薯,上面再放壹層幹牛糞……做完這些工作後再去砍柴,砍完柴就可以享受香噴噴的美味了,雖然常常被番薯燙得跳起來,但我們還是拼命地往嘴裏塞,最後每個人嘴上都吃得黑乎乎的。”
老朱說,現在日子越過越好了,有時候下班後,他還會約上幾個童年老友喝酒擼串。但是,怎麽也找不到童年的快樂。
80後的回憶“走,帶上鍋碗瓢盆”
“小時候,學校裏常常組織野炊,誰帶鍋,誰帶碗,誰帶油鹽醬醋,這些老師都會事先安排好。那會兒誰都不想帶鍋,又重又大,提起來可費力!
小鄧是80後,現在衢州西區壹家單位上班,壹提起小時候的野炊趣事,她仿佛有壹肚子話要說。
“老師會先用磚頭和石頭壘好竈頭。煮的東西很簡單,印象中有肉丸、蔬菜、面條。鍋裏煮得香噴噴,再配上周圍的野花香、草木香,聽著腳邊潺潺的小溪流水,恐怕這才叫真正的色香味俱全。幾個班幹部幫著老師壹起張羅,其他人都在草地上聊天、做遊戲,等到中午,大家覺得餓了,就壹窩蜂來搶著吃——實際上很多人都吃不飽,老師也吃得很少。”
小鄧還記得,有壹次自己還因為沒吃上飯哭了鼻子。“誰能想得到,就是采壹束野花的工夫,吃的壹丁點都沒剩下。”
90後的狼狽“只有壹包又壹包零食”
“小零食必不可少,咪咪蝦條、鄉巴佬雞腿、上好佳薯片、火腿腸、面包、健力寶……壹包又壹包的零食,仿佛永遠都吃不完。記憶裏還有男孩子起哄,女孩子氣得直跳。”
關於野炊,90後小胡想起的都是些零散的片段。唯壹壹次真正意義上的野炊在小學六年級,學校組織大家到衢江邊。小胡和同學們帶來了各種工具和食物,有蘑菇、蔬菜、肉、魚……還有同學甚至拿來壹個燃氣竈。可惜由於缺乏經驗,那次野炊最後狼狽收場。小胡笑著說,當時大家都不大會做飯,菜也只是用江水隨便洗了洗。做出的飯菜,賣相和味道都不太好,大家都吃不下。後來,老師幹脆帶著幾個同學到附近村子閑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