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如何養水魚?

如何養水魚?

在自然條件下,甲魚生長發育緩慢,達到性成熟需要較長時間,壹般為4-5年,甲魚卵孵化時間也較長。而且由於自然環境的巨大變化,對甲魚卵的孵化造成了許多不利因素。因此,在自然條件下,孵化率極低,孵化出的幼鱉質量差,難以存活。為了有利於人工養殖業的發展,提高經濟效益,應及時進行甲魚的人工養殖。甲魚人工養殖是降低生產成本、提供大量苗種的關鍵環節。

(1)選擇親鱉

選擇優良的親本甲魚是人工繁殖和人工孵化成功的壹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選擇親甲魚時,甲魚年齡應在4歲以上,最好在6-8歲(人工養殖的甲魚年齡可減半),體重應在1公斤以上,最好在2-4公斤。甲魚外表正常,皮膚光亮,活潑健康,無傷病,發育正常。另外,親龜的營養品質主要取決於甲後緣革質皮膚的厚度和硬度。後緣皮薄而弱的為營養不良,皮厚而皺略硬的為優秀。用鉤或叉捕撈的甲魚、內傷嚴重的甲魚、畸形甲魚不適合做父母。

(2)男女投資比例

由於龜有互不相殘的習性,在食物和爭奪配偶上更為突出。而且放養密度過高,排放量會增加,水質容易變差,難以控制。因此,親甲魚的放養密度需要壹個合理的比例。壹般1.5~2平方米以上的親鱉放養密度為每1.5 ~ 2平方米壹只。如果采用溫水養殖,水溫常年控制在30℃左右,水質新鮮,放養密度可適當提高到每平方米1~3只左右。雌雄放養比例壹般為3 ~ 4: 1。雄性不能太多,否則雄性會互相撕咬,與雌性爭奪食物,幹擾雌性正常的發情交配活動。雄性太多會增加養殖成本,但如果雄性太少,會降低卵子受精率。

(3)親鱉的日常管理

親鱉的日常管理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到親鱉人工繁殖的成敗。在親鱉的日常管理中,要註意寫管理日記,記錄每天的天氣、天氣、水溫、水質、投餵量、投餵情況、親鱉的活動情況、有無疾病等。做好管理日記,有助於及時總結經驗,分析具體情況,從而不斷改進育種技術,提高育種水平。

親龜池塘的水質要幹凈、新鮮,特別是池塘水的含氧量要充足。為了保持池水的高氧含量,應經常註入壹些淡水,但不必註入太多的水,每次換水以1/5左右為宜。時刻註意水溫的變化。水溫不能忽高忽低,應保持在30℃左右。每天適當餵食。方法是記錄每天的投餵量、親龜的投餵情況和餌料剩余量,總結每天應該投餵的量,同時結合水溫和氣溫得出合理的投餵量。每次餵食後,要及時清理食臺,清除父母留下的殘餌。同時要保持親龜養殖場的安靜環境,避免外界幹擾,為親龜創造良好的環境。如果是第壹次產卵,甲魚的父母對環境的要求更嚴格。它們往往沒有挖洞的經驗,產卵時稍有驚擾,就會慌忙逃跑,嚴重影響產卵效果。此外,產卵場沙層的含水量也很重要。如遇連續陰雨天或長時間無雨的幹燥天氣,應及時調整砂的含水量。方法是在產卵場加蓋遮蔭棚防雨防曬,必要時提高水位或潑水增加濕度,在產卵場種植壹些灌木花卉或堆放壹些碎石,模擬自然環境。總之產卵場的沙子含水量要用手揉成壹團,放出來就散了。

父母通常在晚上產卵。此時應絕對安靜,不能有燈光或手電筒,防止家長受到驚嚇。父母產卵8小時後即可取卵,取卵時間壹般在產卵後第二天上午。取卵時,應將卵放在蕭晴內,以免損傷。如果卵子的壹端是白色的,說明是受精卵。否則就沒有受精卵。收集的受精卵要盡可能的清理和恢復,以利於父母。

(4)人工孵化

在甲魚人工養殖過程中,人工孵化是壹個中心環節,而甲魚人工孵化的首要工作是選卵和識別受精卵。每年5月中旬至8月初采集龜蛋,6月至7月采集的龜蛋質量最好。母龜在產卵場產卵後,就可以從沙裏得到龜蛋。因為龜卵的重量和直徑直接影響胚胎的質量,卵直徑越大,卵越重,孵化出的幼龜越大,質量越高。所以選蛋的時候要選蛋大而重的龜蛋。將采集到的龜蛋收集在陰涼處放置約6~10小時,蛋殼表面會出現壹個白色區域,蛋朝上,這是龜蛋已經受精的標誌。沒有這個白色區域,就不能用於人工孵化。

生產中使用的龜蛋孵化是在孵化器中進行的。培養箱應設在小房間內,朝東或朝南的沙地應做成斜面。還要有防逃逸設施,整個培養箱要保持壹定的溫度。另外,在沙子的斜坡下端埋壹個小水缸或臉盆,缸口與沙子平齊,裝滿水。這是因為剛孵出的幼龜有向水中遊去的習性,這樣孵化後可以成群結隊地爬進小水缸裏,也便於捕捉水缸裏的幼龜。

在孵化過程中,溫度、濕度和沙子的含水量是影響孵化率的重要因素。孵化期間,溫度為30~32℃,相對濕度為80%~85%,砂的含水量為7%~8%,這是壹組合理的數據。

在適宜的條件下,約40~50天即可孵化出殼。如果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幼鱉長時間未孵化,可以人工孵化,用木錘輕輕敲開鱉卵,使其順利孵化。另壹種方法是人工誘導孵化,即孵化積溫達到36000℃時?小時,收集蛋殼完全發白的龜蛋,放入裝有20~30℃溫熱清水的臉盆或桶中,使蛋殼完全浸沒。由於溫水對龜蛋的刺激,加快了幼龜孵化的速度。壹般放入水中幾分鐘內就會孵化出大量幼龜。比如它們在30℃孵化50天,就是30℃×50天× 24小時。小時,所以50天後可以人工誘導孵化。自然孵化的幼龜和人工孵化的幼龜都需要壹個暫時的繁殖過程,但要註意孵化出的幼龜水溫要均衡,不能有冷熱交替。同時,自然孵化的幼龜和人工孵化的幼龜也不要混在壹起,因為自然孵化的幼龜體質比較強,發育也比較快。如果和人工孵化的幼龜混在壹起,很容易導致相互競爭和殘殺。

另外,這裏有壹篇中國綠野-寧波農經在線的“甲魚疾病預防措施”的文章:

1,保證種苗質量:堅持自我繁殖,自我教育,杜絕傳染源。購買龜苗時,應選擇種質純正、體格健壯、個體活躍、體型較大、無傷病的壹、二類龜苗,未經海關查驗部門查驗,盡量不要輸入境外龜苗。

2.合理放養:根據養殖經驗,幼龜放養密度壹般控制在20-40只/m2,幼龜放養密度不超過15只/m2,成龜放養密度為2-3只/m2,魚蝦龜混養時龜種放養量控制在300-500只/畝。

3.保證飼料質量:飼料應選用信譽好、質量優的廠家生產的全價配合飼料。首先保證飼料新鮮不變質,顆粒大小合適。二是控制和調整餵入量。每天的投餵量主要取決於甲魚的投餵情況、水質和溫度。

4.水質控制:(1)魚塘的水要微堿性,pH值在7.5-8.0,鹽度在1.5‰以下,溫度要相對穩定。(2)透明度應為30-35cm,水色應為黃綠色或黃褐色。(3)甲魚對溶解氧的要求雖然不高,但也可以盡量保持在4 mg/L以上。(4)水質調節和底泥改良:應用微生物制劑培養水質,可提高水體的穩定性和自凈能力。壹般可以利用EM菌、芽孢桿菌、硝化細菌、產酶益生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劑,降低水中氨氮和亞硝酸鹽的含量,有效分解底泥有機物等有害物質。(5)排汙換水:定期排汙是控制水質的有效手段。換水是調節水質最直接的方法,但頻繁換水壹方面成本太高,另壹方面也容易破壞原有的生態平衡。所以要根據水情來決定換水的量。

5、實行魚、蝦、鱉、貝類、藻類、浮萍等混養,保持水體的生物多樣性。多物種混養是生物防病的有效手段,也是非常有效的預防方法。可克服長期大量使用化學藥物或抗生素產生的耐藥性,避免其帶來的副作用和環境汙染,促進各種生物的生長。介紹幾種較好的混養模式,以供參考:

(1)甲魚蝦混養:冬季甲魚池塘套種6-8公斤/畝蝦或帶卵蝦;(2)魚鱉混養:在常規養魚池塘中,6月初每畝投放溫室養殖的幼鱉50-100尾;(3)甲魚混養:當年養殖的壹部分5cm以上的65,438+00-20鱖魚,或其他魚種如黃顙魚、花(魚骨)、湘雲鯽等。在甲魚養殖池中每畝投放100-150條魚。同時,150-200斤/畝的螺螄也可以在春季的龜塘放養。

6.註意龜病的預防。根據甲魚的發病特點和生長期的日常觀察,做好預防工作是關鍵。通常20-25天要消毒壹次。消毒藥品包括生石灰、溴氯制劑、二氯異氰尿酸鈉、EM菌等安全環保藥品,交替消毒。同時在飼料中定期添加1‰-2‰的維生素C、士凱、氟苯尼考、解毒凈、EM原露或產酶益生菌,增強甲魚免疫力。特別是當氣候、水溫等環境因素發生明顯或突然變化時,如溫室中華鱉轉移到外塘養殖時,雨季、臺風暴雨季節和高溫天氣,要及時做好防病和水質控制,防止中華鱉應激反應增強,導致內分泌紊亂而發病。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