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貴州文化花燈戲!
1,簡介
貴州花燈戲是在貴州省漢族地區和壹些民族雜居地區流傳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壹種中國傳統戲曲。貴州民間花燈舞歷史悠久。據清代康熙至道光年間地方誌記載,當時福泉、遵義、開陽等地流行花燈舞。每逢上元節,各種紙燈籠紮起,孩子們新化妝,唱歌,奏樂,稱為“元宵節”,或男妝唐二,女妝懶大嫂,持巾扇,雙雙起舞,稱為”。1915《甕安縣誌風俗章》載有“問雜劇”,說明最遲此時已有花燈戲。貴州花燈戲在省內有不同的叫法:黔北、黔西稱為“花燈夾戲”;獨山壹帶叫“臺燈”;思南和印江被稱為“高泰戲”或“花燈戲”。
貴州花燈是貴州民間藝術中的瑰寶,也是貴州省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起初,花燈戲的表演形式比較簡單,以表演民間戲曲為主,題材多為農村生活和民間故事,如拜年、姐妹觀花、三探親、劉三妹挑水、牛攔妻等。
2.發展
貴州民間花燈舞歷史悠久,起源於唐宋時期。明清時期流行,許家壩、溫家店、大河壩、大壩場、塘頭等地流行燈籠。
起初是“二人轉”,其中門鬥、鷹展翅、魚戲水、膝上花、蘇秦負劍等舞蹈動作很有代表性,載歌載舞,十分動人。
明末清初,出現了三個人,或壹男兩女叫“雙峰朝陽”,或“兩男壹女”叫“雙獅戲球”。有些地方把兩男兩女稱為“雙燈”。
據清代康熙至道光年間地方誌記載,當時福泉、遵義、開陽等地流行燈籠。每逢元宵節,紮上各種紙燈籠,孩子們化新妝,唱歌奏樂,稱之為“元宵”,或男妝唐二,女妝懶大嫂,拿著毛巾和扇子,雙雙起舞,稱之為“花燈舞”。1915《甕安縣誌風俗章》載有“問雜劇”,說明最遲此時已有花燈戲。貴州花燈戲在省內有不同的叫法:黔北、黔西稱為“花燈夾戲”;獨山壹帶叫“臺燈”;思南和印江被稱為“高泰戲”或“花燈戲”。
清朝光緒18年,思南人羅芳林從雲南回到家鄉,在家鄉羅家壩搭起了正式的戲臺,把土家族的短舞臺劇搬上了高臺。高泰歌劇院由此得名。
到了清末,受外來戲劇文化的影響,發展成了花燈戲——高泰戲,這是花燈史上的壹大飛躍。
3.玩花樣
大部分都是以花燈舞的動作為藍本。表演時手持折扇、手帕,靈活運用各種步法和手勢,以及玩扇、手帕的技法,形成清新活潑的藝術特色。其表演特點是“扭”,演員常以折扇、手帕為道具來表達情感。有兩步半,四步,快慢三步,野雞步,梭子步,碎米步,短樁步,女子田徑場步,快步等。扇面玩法有小花扇、大花扇、十字扇、蓋扇、差扇、蝶扇等;有犀牛望月,花栽膝,黃龍纏腰,海底撈月,雪蓋頂,巖鷹展翅等等。
貴州花燈戲的曲調有的富有戲劇性,有的來源於抒情民歌,其中以《繡荷包》最為著名。貴州花燈戲在流行過程中,逐漸打破了“燈、扇、帕”的歌舞節目,腳色業務也不再局限於“二小”、“三小”,而是分為凈、端、老旦、彩旦。在表現情節塑造人物時,綜合運用板腔和曲調,形成了弦燈系統、臺燈系統和鑼鼓燈系統,具有更豐富的音樂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