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茸高效栽培技術
松茸,學名松茸,可人工栽培,是壹種菌根真菌,有松樹、鐵杉、雲杉多種,其中赤松林最適合其生長。國內松茸多生長在紅松、赤松、雲南松、華山松林中。日本人有吃松茸的傳統,松茸是高檔宴會中的名菜之壹。每噸價格為18萬日元,是蘑菇的18.8倍。日本人把栽培松茸的地方稱為“松茸山”,松茸的收益是木材的3倍。我國松茸資源豐富,特別是產於吉林省延邊地區的松茸,比日本松茸早1個月以上,品質優於日本。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是壹種值得關註的森林資源。松茸是壹種菌根真菌。雖然是從松茸孢子或組織中分離出來的純菌株,在試管中能形成菌落,但生長速度極慢。直徑為1 cm的1個菌落形成1年,偶爾在斜面上能形成原基,但不能形成子實體。目前,松茸的人工馴化栽培主要是在松茸適生林中進行。有幾種成功的方法:1、孢子導入法為了使松茸孢子在松林中萌發成菌絲並形成菌根,孢子必須靠近松樹的細根;松茸孢子壽命極短,必須及時在松林中播種新鮮孢子才能存活。日本采用的方法是:①將細河沙洗凈,平鋪在小木盒中,將采集的野生松茸子實體插入沙中,待其孢子落下後攪拌沙,使每壹片沙土都沾有少量孢子,然後將帶孢子的沙撒入赤松林人工栽培區。(2)當松茸完全成熟並產生大量孢子時,取松茸放入桶中,按每株松茸2公斤水的比例加入清水,攪拌後立即接種孢子液。接種前選好接種部位,壹般在樹周圍密集的細根處,用鐵棒或木棒鑿壹個直徑1 ~ 3 cm、深10 ~ 15 cm的圓孔,將孢子液灌入孔內,然後用土覆蓋。2.移植方法:在松茸發生的蘑菇圈內,選擇長勢良好、即將開傘的子實體,以此為中心,挖出壹個寬度為10 ~ 15cm的有大量菌根的土塊,在待栽松茸的松樹周圍挖出壹個同樣大小的方孔,將挖好的有菌根的土塊放入其中。這樣,除了活的菌根和菌絲能在新根上生長外,從子實體上脫落的孢子也能萌發形成菌絲,菌絲生長並侵入松樹的細根。3.松茸細根表面誘導栽培法將赤松樹冠內的土壤疏松至7 ~ 10 cm深度,切斷細根,促進細根增殖。稭稈葉在地面堆積形成落葉層,阻止雨水快速滲入地下,促進細根生長,增加細根和松茸菌絲的機會。從松茸不生的地方取土,用4份土,加入3份米糠、1份豆餅和少量尿素,堆起來分解,撒在落葉層上;也可以結合施肥,撒壹些人工培養的菌絲體,落葉層厚度要在3厘米以上,否則不利於細根和松茸的發育。松茸在細根和菌絲旺盛生長後才能生長。4.赤松感染苗種植法這種方法是以3-5年生的感染了松茸的赤松苗為“載體”,種植在松茸不生長的地方,使母樹(17 ~ 18以上的赤松)的根系在土壤中重新感染。具體做法是選擇細根多的3-5年生苗,用水洗凈根部,適當剪去壹些細根,留7-8厘米長,剪去壹半枝葉,然後在跟裏裝滿肥料和厚土的塑料筐裏做成塑料框苗。秋季或春季,根據松茸的位置和強弱,以松茸外側10 ~ 30 cm為接種點。先將菌絲附近40厘米範圍內的落葉和腐殖質層清除,使土壤中赤松的菌根暴露出來,將塑料框橫放在菌根上,蓋上厚厚的土,防止雨水滲入。為了適當掌握松茸菌絲體的侵染程度,以半根侵染為好。如果所有的根都被感染,幼苗很容易死亡。壹般是1年後挖出來移植。形成菌根的赤松幼苗容易折斷,有松茸的香味。移植的最佳地點是20年生的赤松林,光照充足,土層較淺,土壤相對幹燥。挖壹個坑,把感染的幼苗放在選定移植地點的松樹(約1米)附近,蓋上厚厚的土,用落葉覆蓋,防止幹枯。移栽後,松茸菌絲體每年向外延伸15 cm,直徑達到1 m才能長出子實體。所以從培養感染苗到長出子實體需要5-6年的時間。5.赤松林的保護與培育方法在松茸的天然生產林或人工引種林中,每年都可以記錄並繪制出菇圈的位置,這樣就可以估算出下壹個秋季松茸的位置,這也是菌根生長發育最旺盛的地方,大部分的原基都會發生在這裏,可以通過人工控制來促進。以預定的松茸發生圈為中心線,搭建寬60 cm、高1m的塑料大棚,棚料應有適當的保溫效果。松茸發生前10 ~ 20天,棚內放入冷空氣或冰塊,保持溫度在18℃~ 20℃;同時每天澆水,量相當於10 ~ 30 mm的降水量,5 ~ 7天後就可以看到原基和子實體的形成。如果今後繼續控制較低的溫度和較高的空氣濕度,20 ~ 25天可收獲壹批松茸,其產量是自然條件下幹旱年份的5 ~ 6倍。另外,清林的方法也可以提高松茸的產量。清林的目的是改善林地生態環境。松林的密度要高,生長要適度。如果密度不夠,可以預留壹些小灌木林遮蔭。清林後可以明顯提高松茸山的產量。在開荒後的10年,每公頃可產鮮蘑,但未開墾地區只能產4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