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數據
世界上只有1種,即Menemacata (Bloch &: Schneider,1801)。它主要棲息在深水中,有時會遊到沿岸水域覓食。它是壹種食肉魚,以浮遊動物或底棲生物為食。喜歡追發光的東西,有趨光性。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的熱帶和亞熱帶水域。
刀身略呈三角形,高而極平似刀,故稱“皮刀”,背刃近乎直,腹緣圓,鋒利。頭小,枕部高。嘴巴很小,幾乎是垂直的,前顎可以伸展。上下頜有絨毛狀齒帶;腭骨沒有牙齒。鰓裂較大,鰓被架為7;
鰓膜不與喉峽部相連和分離。體表覆蓋的微小鱗片使皮膚光滑,肉眼難以看到。側緣不完整,平行於背緣,後端僅延伸至背鰭基部末端以下。
背鰭單壹,基部很長,前面的硬棘退化不明顯,前面的軟條略長;臀鰭短,鰭端外露;胸鰭寬而短;腹鰭在胸部位置,有I+5鰭。幼年時鰭細長,成年時僅第壹鰭伸出;尾鰭叉。
又高又特別扁,又瘦又高,形狀像眼鏡。壹般體長10 ~ 20cm,體重75 ~ 200g。體放射近三角形,背部挺直腹部特別彎曲,腹緣細而尖。體腹輪廓呈弧形,腹緣凸薄,背側略彎,故名。
鱗片是如此之小,以至於妳可以觸摸到它們而看不到它們。嘴很小,幾乎垂直,有彈性,像管子壹樣向上傾斜。臀鰭低,基長。大多數成年魚都埋在皮下。尾柄短,側面扁平。尾鰭深深分叉,上下葉等長。腹鰭很小,但其中兩個非常長。身體上部為深藍色,下部為銀白色,胸鰭為淡黃色。
側線上下兩側有2 ~ 3排小於眼徑的黑色圓形斑點。上頜骨的末端只延伸到眼睛下方。身體上有細小的鱗片,不容易用肉眼看到;頭小,枕部高;口裂小,近垂直,有彈性,像管子壹樣向上傾斜;鰓裂大,鰓膜互不相連,無峽部。頭部、胸鰭和尾鰭都在身體的上部。
背鰭單壹,無硬刺,前鰭長而不分叉;臀鰭也沒有硬棘,軟條包裹在皮下,只露出外端;腹鰭長,位於腹緣,成魚第壹鰭延伸成絲狀;尾鰭深深分叉。體銀白色,背部藍色,上面散布著許多藍色斑點。鰭的顏色很淺。
體長105—217mm。體長為1-1.6倍體高,3-3.6倍頭長。身體呈菱形,極其扁平,腹部突出,腹部邊緣呈刀片狀,頭部較小,側面扁平,枕脊較高。頭長是吻長的2.4-2.6倍,眼徑的3.4-4.1倍。眼睛大小壹樣,位於頭部中間。
嘴很小,裂縫幾乎是垂直的。兩顎有絨毛。腭骨沒有牙齒。鰓孔大。第壹鰓弓上的鰓耙細長,數量為7-8+23-27。鱗片很小,容易脫落。有兩個側支:壹個背支從鰓蓋後角向背鰭起點前方彎曲,另壹個平行於後緣,伸至尾柄上方。
背鰭刺在幼魚中很明顯,但在成魚中只剩下4根刺,並且埋在皮膚下。臀鰭幼年時有2根鰭刺,成年後退化。臀鰭條大部分埋在皮下,只有末端露在外面。腹鰭棘短,腹鰭第壹個鰭變成魚的時候特別長。尾鰭分叉。體背藍褐色,腹部銀白色。側面有圓形或橢圓形的黑點。
房地產季節
原產地:分布於印度及西太平洋的熱帶及亞熱帶水域。中國產於南海和中國東海,南海的產量更多。
棲息地生態:主要棲息於深水區,有時遊至沿岸水域覓食,甚至見於河口。它是壹種食肉魚,以浮遊動物或底棲生物為食。喜歡追發光的東西,有趨光性。
季節:海南和廣東沿海的禁漁期為4-7月。
經濟價值
可食用,肉少,肉脆,口感差,無營養價值。可以用沿岸的定置網捕撈,此外,毛巾網和拖網也經常大量捕撈。可用作近海延繩釣的活餌,也可制成魚粉或貓糧。
每100克新鮮可食部分含水分76.3克,蛋白質16.5克,脂肪7.3克,鈣210毫克,磷50毫克,鐵5.6毫克,維生素B 0.02毫克,維生素B2 0.07毫克,煙酸3毫克。
參考資料:
眼鏡魚。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