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元宵節小百科!

元宵節小百科!

節日簡介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壹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遊龍燈、舞獅子、踩高蹺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起源由來

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習俗也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壹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節日節期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壹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壹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花燈寄寓

民間在除夕供奉老天爺時要設立“天地堂”。人們在院子裏紮壹小棚,棚裏面小桌上立著“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擺著香爐、供品,還掛著壹盞燈籠,燈籠代表姜太公的席位。古時候,人們為了驅逐黑暗的恐懼感,於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在閩南語中“燈”與“丁”發音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壹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食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壹首詩說:“貴客鉤簾看禦街,市中珍品壹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

鬧花燈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壹年壹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在山西的縣城壹級城廓甚至鄉,鎮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

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壹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

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節日諺語

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雨打上元燈,雲罩中秋月

八月十五雲遮月,來歲元宵雨打燈

明月皎皎千門秀,華燈盞盞萬戶春

溶溶月色連燈市,靄靄春色滿夜城

正月十六遊了春,壹年四季不害病

正月十五鬧紅火

元宵節,走百病

正月十五雪打燈,清明時節雨紛紛

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

詩詞積累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裏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壹時天上著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