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國珍稀野生動物介紹——褐馬雞?

中國珍稀野生動物介紹——褐馬雞?

學名:褐馬雞

英文名:褐馬雞

綽號:取雞、角雞、褐雞、碧鵑鳥。

鑒定特征:體長83-107cm,體重1.5-2.5 kg,大雞。體羽多為深褐色,頭頸部為黑色;頭側光禿禿,微紅;臉頰和耳朵是白色的。最顯著的特征是耳羽長而硬,成束,明顯向頭側突出,像對角線。頭頂的羽毛是天鵝絨,深棕色,枕後有壹條不顯眼的白色窄帶。額底為白色並有黑色末端,鼻孔後緣為白色。上背部和肩部呈褐色,有光澤,羽端呈頭發狀散開;後腰、腰部和尾部布滿羽毛,尾羽為銀白色,尾羽為黑色,帶紫藍色金屬光澤。最外面的兩對尾羽完整但不散,向內的七根外側鴨羽枝完全散如發絲,只有壹小塊羽尖完整,如勺;2中央尾羽高高在上於其他尾羽之上,其枝梢下垂,像馬尾壹樣覆蓋整個尾部,故名“馬跡”。翅膀表面呈褐色,飛羽略淡,有濃密的褐色羽毛。下巴和喉嚨是白色的,前頸是厚厚的棕色,以後逐漸變淡,直到尾巴下面的羽毛是棕灰色。虹膜橙黃色至紅褐色,嘴粉紅色,跗骨和趾珊瑚紅色,爪子黃色,雄鳥跗骨有距離。褐馬雞沒有發現亞種分化。

分布:省內分布黃龍、宜川、韓城;為中國特有,至今仍分布於山西、京郊和河北西北部。

生境與習性:主要棲息於海拔2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帶,其中夏秋季喜次生針闊混交林或針葉林,冬季喜海拔較低的闊葉次生林中的疏林和林緣灌叢地帶。除了繁殖季節,它們還經常成群結隊地遷徙。特別是在冬季,有時有30多簇,主要分布在地面,尤其是林間空地或林緣草地。晚上棲息在松樹或樺樹上。沒有飛行能力,但可以滑翔。日常大部分活動都是致力於覓食,只有中午休息,洗個“沙浴”。通常活動場所和棲息地都是相對固定的。樹在黎明離開後,往往遵循固定的路線,以不規則的縱隊向覓食地進發。主要以樹木、灌木和植物的葉、嫩莖、芽、苞、漿果和種子為食,也吃少量昆蟲。繁殖季節是從四月到六月。3月中旬開始結對,4月初占領地盤。雌雄雞常伴有配對活動和覓食,並發生交配行為。公雞之間經常打架。它們通常在海拔1800-2500m的針闊混交林中築巢。很有地盤性,通常每對都占壹個山坡。4月初,個體開始產卵,每窩4-17枚,多為6-9枚,通常每1-2天產壹枚。蛋孵化28天,雛雞隨大雞離巢覓食3天。天敵包括猛禽、狐貍、豹和狼。

中國北方特有,數量非常稀少。全球瀕危。褐馬雞是中國珍稀瀕危鳥類。雖然最早是在1862年被英國人斯溫霍從天津市場買來後命名的,但在中國的古籍中早已出現。戰國、漢、明、清都有褐馬雞的記載。古稱“布谷鳥”,以其羽毛為冠,授予武將;在清朝,尾羽被用作褐色的花羽毛,象征勇敢。褐馬雞在歷史上分布廣泛,包括山西、河北、黑龍江、遼寧、陜西、甘肅、四川、安徽、廣東等地。清朝中後期,褐馬雞在100-200年間,在很多地區滅絕。到90年代,國內外文獻記載僅見於山西蘆芽山區和河北小五臺山區。1998年3月,陜西省林業廳發現並確認黃龍林場數百平方公裏範圍內有近2000只褐馬雞,將該物種的分布範圍擴大到黃河周邊的四個地區,對保護這壹分布區域狹窄的瀕危物種具有重要意義。

褐馬雞,動物界的珍禽,產於關帝林區和管涔山林區。褐馬雞具有不畏強暴、勇猛善戰、不避死的性格。我國的皇帝曾經用褐色的羽毛做成褐色的王冠,贈送給武將,要求他們奮勇前進,戰勝敵人;用藍色羽毛制成,送給公務員,要求他們忠誠,為朝鮮服務。現在,我們在古裝劇中看到的雉雞羽毛就是從這裏進化而來的。

褐馬雞有如此多的優點,以至於歷代統治階級和入侵者都捕殺它,使它瀕臨滅絕。現在全國各地,除了近年來在神農架偶然發現的壹種褐馬雞,只有山西這兩個林區能見到。所以和大熊貓壹樣,被視為國寶,列入國家壹級動物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