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蜜丸”、“琵琶果”,與櫻桃、梅子並稱為“果中三友”。
學名:Eriobotryajaponica(Thunb.)Lindl.
英文名:Loquat
科名:薔薇科Rosaceae
枇杷別錄中品
其葉形似琵琶,故名。盛冬開白花,至三四月成熟作(木求),生大如彈丸,熟時色如黃杏,微有毛,核大如芋栗,黃褐色常綠小喬木,高可達10米;小枝密生銹色或灰棕色絨毛。葉片革質,披針形、長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10—30厘米,寬3—10厘米,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漸狹成葉柄,邊緣有琉鋸齒,表面皺,背面及葉柄密生銹色絨毛。圓錐花序花多而緊密;花序梗、花柄、尊筒密生銹色絨毛;花白色,芳香,直徑1.2—2厘米,花瓣內面有絨毛,基部有爪。梨果近球形或長圓形,黃色或桔黃色,外有銹色柔毛,後脫落,果實大小、形狀因品種不同而異。花期10壹12月,果期第二年5—6月。
生長習性
枇杷可以人工種植,也可以大棚種植。枇杷喜光,稍耐陰,喜溫暖氣候和肥水濕潤、排水良好的土壤,稍耐寒,不耐嚴寒,生長緩慢,平均溫度12~15以上,冬季不低-5℃,花期,幼果期不低於0℃的地區,都能生長良好。壽命較長,嫁接苗4~6年開始結果,15年左右進入盛果期,40年後產量減少。壹般情況下河南省也可以栽培,但結果期低於零下2度幼果即受凍,栽培適區是長江中下遊及以南地區。最好為肥沃土壤,常用於園林觀賞,小區,園林,學校,事業單位,工廠,山坡、庭院、路邊、建築物前。
產區分布
我國四川、湖北有野生,現全國各地都有栽培;枇杷在我國分布很廣,但作為經濟栽培的僅限於蘇州地區洞庭東、西山,光福以及南通、海門、揚州等地,洞庭東、西山的產量占全省90%以上,是我國著名的枇杷產區之壹。長江以南各省多作果樹栽培,江蘇蘇州吳中區(吳縣)洞庭山(東山照種白沙枇杷),浙江杭州市余杭區的塘棲(軟條白沙)寧海.三門白枇杷,福建莆田的寶坑(大鐘/解放鐘)安徽省歙縣為中國五大枇杷產地,福建莆田市的書峰鄉、常太鎮、雲霄還被譽為中國枇杷之鄉,在每年的3月都會舉辦大型的枇杷節晚會。
食療功效
營養價值
枇杷營養成分:糖類、蛋白質、脂肪、纖維素、果膠、胡蘿蔔素、鞣質、蘋果酸、檸檬酸、鉀、磷、鐵、鈣以及維生素A、B、C等營養成分。
1.枇杷中所含的有機酸,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對增進食欲、幫助消化吸收、止渴解暑有相當的作用;
2.枇杷中含有苦杏仁甙,能夠潤肺止咳、祛痰,治療各種咳嗽;
3.枇杷果實及葉有抑制流感病毒作用,常吃可以預防四時感冒;
4.枇杷葉可晾幹制成茶葉,有泄熱下氣、和胃降逆之功效,為止嘔之良品,可治療各種嘔吐呃逆。
5.枇杷核則用於治療疝氣,消除水腫,利關節。
食用宜忌
宜食枇杷果
枇杷果
枇杷適宜肺痿咳嗽、胸悶多痰以及勞傷吐血者食用;適宜壞血病患者食用。枇杷宜成熟後食用。
忌食
糖尿病患者忌食。枇杷仁含氫氰酸,有毒,故吃枇杷時忌食枇杷仁。尚未成熟的枇杷也忌食。